今天的选修课内容是聊一聊莫言,我选择的课题是讲故事的人。
我喜欢莫言,大学时候狠狠的读过他的红高粱系列。很久不读莫言,最近读过的一部就是那本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蛙》了,也已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很多评论家说这部作品比较单薄,可我不这么认为。我想,能用一个故事把一个时代问题文学化呈现出来,再讲的清清楚楚,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莫言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因为会讲故事,我总觉得莫言的创作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他似乎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他人的故事,把他人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文字。比如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比如他轰动一时的作品《红高粱》。
莫言的文学训练也是自然而然的,应该说是从为亲人转述说书人的故事开始的。最初,他复述给母亲听,只是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让母亲在辛苦的劳动之余获得一点愉悦。慢慢的,他把故事复述变成了再创作,他的听众也扩大到了奶奶,婶婶,姐姐,小朋友们等。
莫言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而且很多故事都和母亲有关。母亲将家里非常少吃的饺子送给了乞丐;母亲因为它多算了顾客一毛钱而懊悔流泪;母亲疾病缠身却像他保证顽强活下去;母亲阻拦他去报复曾经迫害过他们的人……似乎一切美好的情感都是母亲教给他的,而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他总觉得他的创作是说给母亲的,就像费玉清所说他的音乐歌都是唱给父亲的一样。
我不太喜欢像路遥那样拿命去写作的作家,我喜欢那种自然而然去写作的作家,就像李娟,像迟子建,像莫言。我喜欢莫言的写作状态,给他人讲讲自己的经历,讲讲自己的家乡,讲讲自己的亲人邻居。等自己的故事讲完了,作品也就出来了。
今天的课分三个部分:第一是让学生阅读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节选)》(15分钟);第二部分是简介莫言的作品(板书)(20分钟);第三部分是观看电影《红高粱》片段(18分钟)。
第一部分的阅读材料是我很早之前就准备好了的,没有什么难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选了一部分内容,因为之前的材料是给初二学生阅读的。读完《讲故事的人(节选)》,请学生说一说莫言和故事的关系。我想和学生分享的是莫言的文学启蒙始于说书人的故事,莫言的文学训练始于为亲人转述、改编故事。此外,他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故事都和母亲,和品质乃至人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部分内容采用倒叙的方式,简介了莫言几部作品,最后落脚点是《红高粱》。
第三部分内容的获取有点难度,又是转换格式,又是剪辑,不过最后的效果还是挺好的。我想,部分学生还是会去接着看完,会去阅读《红高粱》吧。
结束语是希望同学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听众,多去“听听”莫言的故事。也许,你也会成为那个故事转述者,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