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运?还是实力?并不是“知道”那么简单……
有这样一个新闻:美国有一个创业作家,写过好几本创业畅销书,每本都堪称经典,被创业者视为创业宝典,但这哥们办了几家公司都失败了,为什么呢?能写出创业教程,创业者还十分认可,并对创业规律又十分了解的人,为什么还会失败呢?
原因可能包括:一方面,在创业实践面前,理论知识略显苍白无力;另一方面,掌握了要领但不一定能做好某件事,比如开车,即使在书上看了所有的开车技巧、操作流程,但拿到车你还是不会开,或者是不能保证安全、熟练地开。
可见,做任何事情,学到了规则,要想做好、做成,都必须要经过一个长期刻意练习,试错的过程,否则知识和成功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逾越。
有时候我们对身边小有成就的人表示不解,认为自己并不比他差,身材、形象、学历等都不逊色于他,为什么他成功了,自己还一事无成呢?分析来分析去也不明白,最后总结成一句话,“这小子走狗屎运了!”然而,这真的不是一句走狗屎运能总结的。
观点:知和做完全是两回事,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或者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好。
不会解决问题的“知识”不是力量……
网上浏览到一个故事:姜建在法国留学期间,偶然发现法国人对葡萄酒非常喜欢,无论是大到宾馆,还是小到领家店铺,都在销售葡萄酒。他想:“为什么不把中国的葡萄酒推向世界呢?”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让中国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市场。
不过,要想把国内的葡萄酒打入法国,必须经过香港口岸,但是港方却把国内葡萄酒按照洋酒征税,洋酒要比葡萄酒的征税额度高四五倍。姜建与港方谈判多次,但结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他心烦意乱地回到家,随手翻开一本书,“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话瞬间引起了他的注意,心中欢喜,这不就是说服港方强有力的证据吗?!
再一次谈判,姜建向港方官员解释这句诗词:“这是唐朝诗人王翰的诗句,这说明中国在唐朝以前就有了葡萄酒,比起法国等其他国家要早,所以中国葡萄酒应属于土酒范畴,不应该按洋酒征税。”姜健的这番话说得港方心服口服,终于,中国葡萄酒得以低廉的税率进入到法国市场。
同样一句话,有的人可以把它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有的人仅把它当成一句经典,这就是能力的差别。
观点:能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联系实际把事情做成。
实现使命最终要靠方法论……
前面两个事例分别讲的是信仰和使命,也就是我们“知道”的,而我们最终要靠方法论才能真正“做到”,实现使命。信仰是你对什么坚信不疑,使命是对信仰肩负的责任,方法是完成使命的工具,改变世界三者缺一不可。使命是实践信仰的任务集,要实现使命完成任务就需要一套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并不单单指方法,而是指从信息甄别到知识,到最后完成任务,实现使命所需方法、措施、行为、才能的总和。实现使命需要三步:第一步甄别信息把有用的信息形成知识体系;第二步把知识变成指导实践的方法和智慧;第三步把智慧和方法变成完成使命的才能,直至实现使命,即构建知识体系、把知识变成方法和用行动改变世界。
1、构建知识体系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多垃圾也多,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从充斥的信息世界中甄别出有用的内容,打造我们实现使命的知识体系。比如网络有很多新闻,随时都在更新,不过有些根本不值得点开,看不一定有什么害处,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时间不等人。要实现使命首先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虽然在实现理想、目标、使命的过程中知识不是万能的,但是必需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牛顿没有深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体系,就算苹果砸到头上也肯定发现不了万有引力。
2、把知识变成方法
构建了知识体系,还需要将知识变成做事的方法,知识不等于方法。第二个故事中,看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句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它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实现使命第二步要做的是将知识联系实际,把静态的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智慧、办法、措施。知识是静态的,现实世界是动态的,方法要紧随实际情况而变动。
3、用行动改变世界
你信怀才不遇吗?世上真有怀才不遇的人吗?我觉得没有,怀才不遇的人拥有的可能并不是“真才”。首先,怀才不遇的人只是懂得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却无法将知识变成处理问题的办法,这是“读死书、死读书”的表现。其次,怀才不遇的人虽然把知识变成了方法,但却不懂得变通,知识是死的,世界是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随着实际情况而变动。最后,那些自称怀才不遇的人,也懂得了变通,但却没做到位,没耐性,坚持不下来最后还是一事无成。
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那些仅掌握了知识,却不会把知识变成方法,或者是变成了方法却不懂得变通,再或者是急于事成轻易放弃的人。怀才不遇的人都认为生不逢时,没碰到好年景,而从来不从自身上找原因,自己不改变世界更不会因你而变。
文章摘自 | 智库百科
作者 | 孙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