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6月份依次读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我不是来演讲的》、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III:胜者的迷思》、布赖恩·格林《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和《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共计5本书。
标题本来是《我为什么要读量子力学》,但一个朋友说,你不要老是“我我我”的,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没人关心你。你应该写“你你你”的文章,这样读者带入感强,容易获得关注,阅读量自然提升。噢,真是对不起。活了小半辈子,没有值得大写特写的成功经验,有的是一地鸡毛的失败教训。我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也为了理解他人和这个社会。如果我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别人也该这么做,那真是适得其反了。生活本来就是“各种可能性的混合”,不确定原理才是量子力学的最迷人之处。
【1】《我不是来演讲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李静 译)
马尔克斯有一部自传体回忆录《活着为了讲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创作背后的故事,但故事写到1955年坐上去往巴黎的飞机便戛然而止了。读的时候深以为憾。
《我不是来演讲的》是马尔克斯公开演讲时的文稿集,除了开篇《责任学堂》是1944年在锡帕基拉国立男子中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之外,其余则为1970年以后的讲话。我是把它当作《活着为了讲述》的续集来读的。
“当我坐在打字机前,敲出'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这句话从哪儿来,将往哪儿去。我只知道,十八个月里,我天天写,没有一天不写,直到写完。”——马尔克斯《敞开心扉,拥抱西语文学》
当我翻开《百年孤独》,读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就沉浸在马尔克斯的文字世界里再也出不来,每个月都要读,没有一个月不读,直到读完。
【2】《罗马人的故事III:胜者的迷思》(盐野七生 著、刘锐 译)
《罗马人的故事III:胜者的迷思》描述的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63年罗马共和时代的最后70年历史,依次为格拉古兄弟时代、马略与苏拉时代、庞贝时代。
庞贝之后,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凯撒时代”马上就要来临了!
《罗马人的故事》真的非常适合从商从政的人来看,再一次向你们推荐,哪怕买回来放在书架上装装样子也是很好的。我因为只着迷于罗马的建筑和文化,所以对这套书的吸收率不足10%。
前段时间,与陈一同学聊到凯撒、奥古斯都和卡利古拉,和我的认知差不多在一个水平上,而他只是玩玩游戏就可获得,而我则要吭哧吭哧啃这些书本才了解,真是太受打击了。
【3】《宇宙的结构——空间、时间以及真实性的意义》(布赖恩·格林 著、刘茗引 译)
高一还是高二,看到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原话没记住,只记得大概意思。他说他到现在都没弄清楚时间和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我一下就被他吸引住了。因为当时我也对时间和空间迷惑着呢。不同的是爱因斯坦解决的是宇宙的问题,而我要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
以前戴石英表,上课的时候总盼着下课,所以老是看时间。每当拿眼睛盯住秒针的时候,发现它在偷懒,停在那儿没动。过了大约2、3秒(这个时间没法计算,因为秒针停住了,我只能用习惯的时间来计量),秒针大概意识到我在看它,便又嗒——嗒——跑起来了。于是我就有了小小的疑惑。时间在我没看它的时候在干嘛呢?
小时候暑假去我姑姑家的西瓜地看西瓜,晚上要在瓜地的茅草棚里过夜,西瓜棚是“人”字形的,南北通透,没有遮掩。每天早上一觉醒来,我发现整个天地转了180度,南到北那头了,东到西那头了,我非要迷糊个把钟头才能清醒过来。
我没有方向感,是个路盲。同一个地方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不一样,白天和晚上不一样,出来和进去的时候不一样。有时迷失在大街小道,会非常沮丧。
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个人体验,却形成了我最初的世界观:所有的一切都让我觉得虚假。包括牛顿,包括麦克斯韦,包括爱因斯坦。他们的真理是自己的想象,可世界不是这样的,没有忽略不计,没有边界条件。存在的就是存在的,发生的就是发生的,谁都不能视而不见,可我连自己的眼睛都不能相信。
这也造成了我非常迟钝,接受东西总是慢好几拍,别人告诉了怎么做就行,我却非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
王小波说,“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难死了。”
我就是这样,差点就把自己难死了。
大四学《通信原理》,讲到IPV6,老师说:“IPV6让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有一个地址。”我突然看见一个广阔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开始存在一类被称为“电子人”的物种。他们由数字编码合成基因,有思维,没有形体,可以全息成像。所以,如果不使用探测仪器,在人类看来,他们仍旧是真实的存在。在他们产生初期,曾遭到人类抵制。但是,他们是那样完美,不和人类争抢食物和空间,只消耗不多的电量就能替人类维持庞大的电子系统。人类衣食无忧,就开始单纯起来,与电子人相处良好,建立了新的道德伦理体制。人类和电子人可以婚恋,当然,他们的后代只能以电子人的形式存在。
我想根据这个世界写一部科幻小说,名字也想好了,叫《一粒沙的空间》,故事梗概就是上边那样,完成以后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因为我怎么都写不下去。知识储备以及写作能力都不足以让我把脑子中的那个世界很好地描绘出来。
后来,我就放弃了。但它像个石头,在我马不停蹄努力生活的时候总要滚过来绊我两下子。后来我就挖了坑,把这块石头埋了进去,再也没写出一个字。
我曾经以为我的理想是当个作家,其实不是。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然后表达出来,就这么简单。所以,放弃了《一粒沙的空间》,写作对我也没什么意义。
15年,读《三体》的时候,曾经被我埋掉的石头似乎受到了召唤,破土而出,轰隆隆又跑到我跟前。然后我发现,它根本不是石头,而是个蛋。
没有办法了,我必须坐上去,把它孵出来。它是个未完成,待解决时时折磨我的东西。
可是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依然不够,不仅不够,反而比以前更差了。
所以不是I like,也不是I want,而是I have to去读物理,去读量子力学。
【4】《失乐园》(渡边淳一 著、竺家荣 译)
原以为黄暴,其实很唯美,简直是一部理论结合实际的性爱哲学。
【5】《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渡边淳一 著,刘玮 译)
渡边曾说,他是一个年近80还在谈恋爱的老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段,人都有对爱的渴望。这恐怕也是这位年近80的老人,还在为年轻人争取宽松的婚姻制度的原动力吧。
——刘玮《在一起,不结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