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中学的孩子在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当场抓住。老师盛怒之下撕了小说还非常严厉地批评了他。并让他让立即停课,回家把家长请来。没想到三个小时之后,母子二人来了,但是被别人抬来的,双双喝农药自杀了。
对此,好多人会评论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差,这点委屈都承受不了。可事由两来,有没有老师批评过度的因素呢?多数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会完全站在自身角度,说些“我就没见过你这么讨厌的学生!”及“再来的话和你家长一起来!要不就别来了!”等一些伤及自尊和带威胁口吻的话。有的心理脆弱的孩子被抓已经在自责中,再受到老师的呵斥,又想到请家长时家长那愤怒的表情。两头都找不到同情和理解,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情绪达到了冰点,不能及时得到缓解的话,极有可能选择彻底得逃避(轻生)。
“你怎么总也不听话?”“我说你这人就是好不了。”无论批评者出于什么角度,这样的话最好严禁说出口。伤了和气不说,反而令问题得不到解决。批评本身就是对人某一个方面的一种否定,说太深了不但不利于对方认识错误,还容易激发其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一个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悔改之意的人来说。如果换一种方法是不是对方更容易接受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不能保证永不犯错。批评就像是用水冲刷掉身上的污点,温度要适中。当你用沸水泼到人身上的时候,污点是冲没了,可那带来的伤害是不是比他自身的错误更严重呢。如果改用温和的水帮他冲去身上的污点,既提醒其改正了错误,又温暖了对方使其记住这个教训。
我们在向对方的观点提出自己不同意见的时候,切忌表现的过于急躁和直接,很可能引起对方的抵触。致使对方一听情绪上就有了防范心理。所以我们不妨另辟蹊径,用其他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将自己的批评使对方接受。古代好多大臣向帝王进谏,他们将许多道理,融入故事之中让帝王自己去领悟。这样既起到了警示的效果,又不伤及对方的面子。在那个严酷的社会中,这样做既保存了性命又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为此还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呢!
西汉时期,贾山写《至言》向汉文帝进谏,提议广开言路的道理。他认为如广开言路,善于养士,则国家就会强大。他用了形象的比喻“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向汉文帝进谏。皇帝读了觉得很有道理,认为确实可行,就听取他的意见下令广开言路。
有时候批评是为了指出对方的错误,进而提醒和帮助其改正。有效的方式是:首先态度要温和;其次最好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一些语言故事中,再根据这个故事,具体的分析出利与弊。这样说的顺口,听得顺耳,对方接受的也非常到位,并且会心生感激的。
孩子对每周末洗澡总是拖拖拉拉,为此我吼过他也训过他,收效甚微。后来从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方法,就心平气和得同他商量“你是现在洗呢还是看完这集电视剧再洗呢?”他欣然的接受了后者。所以说使他人接受你的批评和建议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平时我们都认为批评人就该心直口快、一针见血的,可不知道这样的结果如同过高温度的水一样,一下子就泼到人的身上,谁会承受的了呢?批评一个人,不要一下子否定TA所有的所作所为,让TA没有了自信,这样的批评人简直是在毁一个人,而不是在帮一个人。
最后建议:在向对方提出批评和建议时,请调好你的温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