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末睡前21:30,让女儿读读单词小册子之8年级上的内容,答复说明天出去City Walk时,利用乘地铁的时间看,现在要背本周校内单词。既然她有了安排,那我就不强制了。事实是,的确是把小册子带进书包了,但40分钟的车程,东看看西瞅瞅,跟她爸聊会儿天,发个呆,用了多少心,记了多少量,可见一斑。
2:女儿8:30起床,用完餐后已经9:00,开始做数学的名校名卷。40分钟过去,还有最后两大题没做。看她烦躁不安抱怨题目好像有问题的样子,得知其卡在了倒数第2道应用题。我提醒她一道题思考五六分钟还没有思路的话,就可以往后做,先把会的题目都拿下。30分钟又过去了,见她痛苦不安,哭哭啼啼地拿着卷子和笔出了房间,坐在客厅的饭桌上,嘴里嘟囔:里面环境不好。我远观+猜测:倒数两大题,估计都做不出来。坐在饭桌边上的李先生顺势看了一下题目,心里有点怒火,告诉女儿: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你看你自己列出式子的单位都错了,当然算不对了。
3:天气不错,兴致勃勃地做了去武康大楼周边打卡的攻略。因地处市中心,除了网红气质,周边也是历史文化建筑聚集地。放松之余,也想让女儿对生活小细节有点兴趣,用眼看世界,做个有心人。事实是,老母亲又多想了,别人把此权当是不用学习的平替。怎么坐车,不知道;武康大楼的历史,也不去看墙上的文字;去的哪个书局,叫不出名字;观看了宋庆龄故居后,有什么认识,忘了;走马观花,只知道自己买了一个喜欢的“抱佛脚”的小玩意。我一腔热血被消磨殆尽,先生和女儿完全无意识。无奈之下,在三人无所事事逛徐家汇马路的时候,我提出了回家的要求。一晚上没理他们。
对于学习,三人似乎不在一个沟通的频道。平日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没有足够的交集,倒也看不出核心和本质。周末,都窝在家里,两个大人盯着青春期的娃,娃势必也会奋起反抗。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问题和矛盾就有了。李先生钝感力较强,一般不会从细节中觉察,而且他永远用自己曾经上学那一套教育娃让我很反感。我特别敏感,一点小问题,也会根据网上专家的预测或老师的教导升级到大道理。以上的三点观察,看似无心记录,却是孩子学习厌倦期的表现,绝不是杞人忧天。逼着学,永远赶不上自己要。学习的主人只能是娃自己。
有时,觉得自己好累,照顾自己和管理工作已经不易,还要分出大量的精力给娃,却无甚效果。孩子小,有问题是正常的。但大人认知不够,自然没有好的对策,更重要的是,能量也不够。
坚持不了多久,不是自己放弃就是被娃无情的分数或躺平的态度打击得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