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地红光, 面如傅粉, 右手套一金镯, 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 金光射目。——《封神演义》
初识哪吒,是《哪吒传奇》里在母腹里孕育了三年零六月,出生时一团红气满屋异香的哪吒。先是一个肉球,后见婴儿,下地就能乱跑。
东海浩荡,七尺红绫击排空巨浪。踏金轮,我六瞳之中莲花开放——《万神纪》
一直觉得这部动画里的哪吒,是几乎所有版本里最幸福的。没有因为是怪胎而被提剑欲杀,没有被抛弃很远长大后见面不识,没有被亲父砸了金身三年香火功亏一篑。
闹海战白龙水淹陈塘关前,他仅仅是个穿着肚兜,顽劣却心性至纯的少年。
但他仍旧经历了剔骨剜肉到后来莲花化身无悲无喜。
哪咤便右手提剑,先去一臂膊,后自剖其腹,剜肠剔骨,散了七魂三魄,一命归泉。——《封神演义》
他不是狂妄无畏的少年,也不是所向披靡的神将。最初的他也是个孩子,却像个急速成长的大人一样,喊着“一人做事一人当”,自戕,剔骨还父,削肉还母。
一般少年英雄的逻辑都是以命换命,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这份戾气与狠劲,古往今来就哪吒一人。这哪里是阳光少年会做的事,宁愿剔骨割肉,也不想和任何人产生联系。
没有人来教他什么是是非善恶,没有人会在他跌跌撞撞跑错了方向时一把拽住,更没有人耳提面命地呵护关怀。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一个人。
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这不是舍生,而是孤胆。
我仿佛能想象出那个一世无双,倔强又孤傲的少年独挡在大浪前。最英雄,也最可怜。
他本是一世无双,踏着风混天绫响 ——贰婶《哪吒》
后来的哪吒,莲藕所化,无父无母,卸去骄傲,无悲无喜。
即便容颜依旧,回来的这个孩子却再也不是哪吒了。
后归顺天庭,昭封神榜,肉身成圣。
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秀骨更清妍。诚为天上麒麟子,更是烟霞彩凤仙。龙种自然非俗像,妙龄端不类凡尘。身带六般神器械,飞腾变化广无边。今受玉帝金口诏,敕封海会号三坛。——《西游记》
看过这样一段描述:中国古典文学里大抵有两位英雄。
一只灵明石猴踏凌霄碎南门齐天狂傲,一位戾气少年削筋肉断肋骨独守陈塘。
一个皈依佛门,一个招归天庭。
那年穿着肚兜大闹龙宫的哪吒,长大了却要去镇压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猴子。
那么多神话版本里,对于哪吒总有不同的注解。或许在哪一篇章里,他仍手握缨枪脚踩火轮,惊才风逸,翩翩少年纵世郎。
他依旧踏着风,一世无双。
Ps:哪吒梵名那罗鸠婆,属夜叉神,在佛教中地位尊崇。形象为三头六臂 (一说为三头八臂) ,面貌凶恶,名为“忿怒哪吒”,以示威猛之力和护教之心。唐宋之时,哪吒随毗沙门信仰逐渐传播开来,而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不大能够接受其忿怒之像。三教合流的背景以及民间信仰的传播,又通过戏曲等通俗文学的加工,在民众心理的催化下,哪吒的童子身形不断被强化,最终定型为一个清秀敏捷伶俐可爱的小男孩形象。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并不是一个完美的“顽童”形象——作者在描写时并没有自觉塑造“顽童”的意识,成人化的驯服仪式和道义责任的压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哪吒的顽童气质。然而他不忌惮世俗权威,敢爱敢恨,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十分畅快的光芒却是难以掩盖的。不同于以往刻板、大度、识大体的礼制儿童模型,他有血有肉,也更加真实,是中国文学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童神形象。
部分参考网易云音乐、百度百科、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