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狗和大象的故事
你听说过习得性无助吗?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项实验:
将一条狗关在笼子里,只要外面的蜂鸣器一想起,就对狗实施电击。狗在笼子里上蹿下跳,也无法逃避电击的痛苦。如此反复,只要蜂鸣器想起,就电击笼子里的狗。
久而久之,就算把笼子门打开,但是只要蜂鸣器想起,狗狗也会倒地呜咽不起,被动地畏缩,而不会从笼子门口跑开。
狗的这种表现,就叫做习得性无助。
举个相似的例子,大家看过泰国的大象表演吗?长得高高壮壮的大象,是被驯象人拴在小小的木桩上的。但是大象从没想过挣脱,尽管对它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
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被拴在木桩上。只要一想逃跑,驯象人就会狠命地抽打它们。久而久之,大象也放弃了挣扎逃跑。就算它们长成了大象,也顺从于现状,尽管力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上面的例子,就是习得性无助。具体来说,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某种失败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其害怕失败,极力避免做可能失败的事,情绪抑郁、焦虑,并以自暴自弃的形式表现出来。
02 习得性无助的危害
如果说上文中狗和大象的悲剧,还有动物性的局限在里面。做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于人类来说,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例如,一个孩子偶然在考试中没有考好,但因为收到了外界的指责和消极评价,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很可能就在下一次考试中又表现不佳。长此以往,孩子就把一次偶发的情况,当成是自己的真实能力体现,放弃了自我抗争。他会认为自己本该如此,脑子不聪明,也不受人喜欢和尊重,容易自我放弃。
“感染”习得性无助的人,会认为失败是永久的、无法改变的,由此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认命而放弃所有努力。最后陷入恶行循坏,甚至永远躺在失败的坑里出不来。
所以,习得性无助的最大危害,就是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特别自卑,自我价值感也极低。
03 如何改变?
习得性无助既然是一种后天“感染”心理状态,那就说明,它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自控力来改变这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古往今来,自控力都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是每一位优秀人士成功的基本条件,古今中外,无一例外。为什么优秀的“他们”,总是比普通的我们看上去拥有更大的成就呢?
也许你读完《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这本书,就会得到答案
《自控力》一书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她是心理学家、健康教育家。由她开设的“自控力科学”课程大受学生欢迎,本书就来源于课程的实践。
书中全面介绍了自控力的原理,分析了影响自控力的各种因素,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实际案例,全面阐释了如何摆脱诱惑,自控力的局限性,以及培养自控力的多种方法。
市面上有很多书也在讲如何提高自控力,但是大多充满了空洞的说教与枯燥的理论。而《自控力》一书则是用案例和行之有效的小实验说话,让你在破除对自控力的错误认识的同时,可以依据本书指导,提炼出自己的意志力训练方案,并通过练习掌握它。
达尔文曾在《人类的起源》一书里写道:“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应该控制自己思想的时候,便是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
所以像提高自控力,最关键的,就要认识自己。
自控力其实是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三种力量的协同运作。
“我要做”的力量,会促使你必须要完成需要做的事;“我不要”力量,使你抵制那些琳琅满目的外在诱惑;“我想要”的力量,让你认清自己的最终目标。
举例来说,“我想要”升职加薪。这是想法上的一个终极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要做”更多的工作,学习更多的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我不要”荒废时间用在熬夜刷剧或者游戏上。只有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三种力量,才能达成目标的完美实现。
原始人的大脑里并没有自控区域,随着人类进化,发展出前额皮质。它能控制我们去关注什么,想些什么,甚至能影响我们的感觉。前额皮质的有三个区域,
分别控制上文提到的三种力量,“我想要”区域的细胞活动越剧烈,你采取行动和拒绝诱惑的能力就越强。但前额皮质并非始终可靠,酗酒,缺觉,分心等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在原有的冲动系统和本能系统之上,我们进化出了自控系统。意志力的挑战就是两个自我的抗衡。在意志力挑战中获胜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他们。就像我们在面对面对高热量美食或者寒冷的清晨早起时,头脑里经常感觉有2个小人在打架,理智小人和享乐小人。所以说,意志力的第一法则,在于认识你自己。
大部分人做决定时,都是潜意识里做的决定,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做了决定。这就需要我们“觉察”当下的“自我”,不要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力。这是提高自控力的关键因素。
幸运的是,大脑如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自高自控力,使得头脑中的涉及区域聚集更多灰质。
提高自控力的小技巧:
1.设置小陷阱考验自己,像是随手可见的小零食,挑战“我不要”。
2.设置小障碍,挑战“我要做”。
3.经常冥想(安静做好,关注呼吸,每天10-15分钟,最少5分钟)。冥想并非什么也不想,而是不要太分心,忘了最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