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不绝于耳,地身呈长方形,它的长约有300米,宽也有60多米。这是一块正在深耕的土地,秋播的小麦已经到了播种的关键时节。
锋利的犁头翻松了褐色的泥土,泥土混杂着白色颗粒的化肥在犁头上跳舞。
土地的主人是已经60岁的王大叔,他算是种地的老行家,和土地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了。对土地的那份挚爱之情,是言之不尽的。
王大叔和老伴共种了20亩地。每年光小麦就卖两万块钱,除去成本费,净收入也有一万五千块以上。再加上秋季花生,玉米的丰收。全年会有四到五万元的收入,又加上老两口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小日子过的殷实啊。
儿女们各有事做,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所以啊,王大叔都快成“小银行”了。
如今种地都是机械化,从第一步的土地深耕,到第二步的播撒种子,全是机械作业,就连给农作物打药也是带遥控的“小直升机”完成。浇地也用刷卡交费,收庄稼就更方便了,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全是收割机完成。
让人感觉,不当一回农民都“亏得慌”(我们这里的方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意义,最能用“种地”来体现。
我们这里有春播夏收的玉米,花生等作物,也有秋播夏收的小麦。农忙时,人们收获喜悦,农闲时,人们自由自在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打个零工,养几只家畜,也能玩玩麻将,跳个广场舞。睡个懒觉,赶个闲集(和赶庙会一样的)。
那种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是住在大城市的人所喜欢的“休闲度假村”吧,但去度假村是要花钱的。而我们这里却是不花钱的度假村。你说,种地的人就是这么“有福”吧。
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城市化。农村人的吃穿住行有了突飞猛进的改善,家用电器一样不少,交通工具有电车,小轿车,就连儿童电车都享受上了。
当然,城市自有城市的好,农村也有农村的乐。不管社会怎样的发展进步,我们都离不开“粮食”给我们的供养。
然而,“种地”好像都是大人们的事,现在的孩子对“种地”越来越陌生了。农村的孩子与庄稼地朝夕相处,对“种地”有亲眼目睹的熟悉感。而住在钢筋水泥的大楼里的孩子,他们能亲眼所见“种地”情景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虽然在电视上,书本上能看到,读到。
我对“种地”有太多的熟悉。从我小时候目睹爸爸的农用工具,锄头,人拉平板车,以及爸爸的两手老茧,那是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的艰辛。到后来我长大了,也和爸爸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耕耘我自己的梦,用“种地”为我的孩子创造未来。
但是,我的孩子已经不种地了,他去了外面更广阔的天地。他身上不再有我对“种地”的那份依恋。他们对“种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对“种地”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它不单单只是一种机械性的“种”与“收”它很早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畦青菜,每一方麦田,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更是人们生存的保障。
“种地”是一种繁衍子孙的必不可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