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樊登老师推荐的《我们都曾经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本书是由一名临床心理咨询师20多年来的所接触的咨询者的故事,再结合一些调查数据和科学依据编写而成的一本心理学书籍。看完内容后我也更喜欢书的原名:super normal,因为我感觉它更加贴切于此书。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经历一些不幸的事情时,总会抱怨人和环境。而此书将要告诉你,你人生中遇到的困境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也不需要感到孤独无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面临的问题都是相同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学习和理解事物后,再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做出适当的干预。
书里阐述,在童年生活中经常经历不幸的成人,常常会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很多想法。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会让自己表现出更好相处的特质。微笑,对于他们来说也许都是有策略性的或强制性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很大程度上会带有恐惧和谨慎。面对环境,常常也会过于谨慎或回避(因为压力童年过大的生活使其杏仁核比一般人要敏感)……终归于总总原因所以他们常常不能自发地遵循自己内心意愿行事,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够真实”的想法,从而影响与他人相处能力。
因长期经历童年苦难的面对种种创伤的他们,通常会怀疑和否定自己拥有友谊和爱的权利,和充分融入社会的权利。当人们给予他们关怀和陪伴时,通常他们却又会感到不自在,或许还会故意疏离。他们却常常又会允许那些不好的人进入自己的生活,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值得拥有更多的关怀和陪伴,又亦觉得自己和不好的人在一起时自己更像个“正常人”。
以前我以为人的身体健康都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而造成的。通过阅读本书才发现,其实一个人在儿时遭受的苦难,与他一生中出现的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的数量,有着很大相关性,通常呈线性关系。包括一些常见的心、肺疾病和抵抗力疾病(癌症)。然而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们的大脑。因为,童年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完全发育完成需要到20岁),长期的压力不但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健康”(对自己的认知)。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抑郁症,还包括一些饮食失调、睡眠失调等问题。
那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受害者可以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能来提升自己的幸福质量,这样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后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受害者还可以通过帮助他人来提高和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数据显示乐于助人者获得的益处几乎是受助者的8倍。老人也可以通过帮助邻居、朋友、亲戚可以将死亡风险降低一半。向配偶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将死亡风险降低3/1。总之,通过工作、志愿者服务或其他方式帮助他人,能“将消极转化为积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0年1月22号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