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如何赢得学生的心灵
第一节 走进心灵的艺术
摘录:
班主任工作中的许多“怎么办”,其实都是通过语言来解决的。如果因为语言不当,班主任不但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反而离孩子的心灵更远。
走进孩子心灵的普遍原则———
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这是成功谈心的前提。
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善于倾听。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我的理解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去爱好!
多提建议,避免训斥。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作朋友,进而更加信任我们。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谆谆告诫教育者:“请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这里所说的“关怀备至”是细心,“深思熟虑”是慧心,“小心翼翼”是耐心。如果面对孩子的第一次求助,我们能够表现出“关怀备至” “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我们就能真正成为孩子精神成长的帮助者和引领者,并继续赢得孩子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永远的信任!
心得:
我们的教育要目中有人,我们的教育要和学生心心相印。我们要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人。我们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我们要有一颗童心。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我们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可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这需要艺术。平常经常听别人说会说话是一门学问,今天读了李老师的这一章节,我真的体会到了,会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而且需要我们做班主任的在学生面前要好好儿说话。特别是学生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更要好好儿说话。文中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我中招了。反思自己,平常学生在求助我的时候,我就是例子中的那个老师。回想自己的教学经历,学期初的时候,我和孩子们关系挺好,可是往后来找你求助或聊天的孩子会变得很少。特别是到第二学期的时候,找你聊天儿的学生寥寥无几,屈指可数。自己一直以为孩子们是长大了,该升新的年级了,这是正常的心理变化。今天才改变了我的认知,完全不是。孩子们给我聊天儿越来越少,以致到后来不愿和我聊天儿,那是因为我和孩子们在沟通,谈心,聊天的过程中我是失败的。用李老师的话说,第一,我没有珍惜学生对我的信任,学生找老师谈心,不管老师是否能够圆满解决学生的困难,这份信任应该珍惜。第二,我对信任我的学生,缺乏尊重。学生的话有时还未说完,我就打断,倾听的不够认真。第三,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第四,我特别喜欢给找我谈心的学生讲道理,用榜样引领,枯燥的说教,取代了富有针对性的开导。也许这就叫目中无人,我太以自我为中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来找我谈心的目的,大道理说了一箩筐,实际上我的话根本没有解决学生的任何问题,可能学生觉得跟老师谈话也不会有结果,所以他就不会再来找我谈心了。(目中有人,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