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旱地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正昏昏欲睡,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来。
“不错不错,那《红豆》呢”一个中年男子问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比物最相思”。小女孩流利的朗诵着,声音可爱又响亮。
接下来小女孩在中年男子的提问下又了接连背了七八首,中年男子也是连连称赞和鼓励。我在旁边边听也边试图自己背一下,突然发现很多已经记不得了。自己心里纳闷,一个大学毕业生,居然背诗比不过一个七八岁的小孩童。
想起小时候,也每天向大人背诵诗歌,不会背会受到家长的责骂。家长老喜欢拿自家小孩比,如果自家小孩比人家差,就会说,你怎么不争气,看看人家的某某某小朋友,几岁就熟读唐诗三百首,门门考第一,你呢?如果觉得自家小孩比其他小孩厉害,就会说,你要继续努力学习哦,以后考个好大学,不要像谁谁谁,一首静夜思都背不会。在家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下,我也总是努力去学习,争取比别人多背几首诗,多考高分。可是我最终没有达到熟记唐诗三百首的程度,更没学到吟诗作赋的才能。毕业两年,每天只是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写写代码。偶尔拿出笔写写字,提笔却忘了字该怎么写。
但是我依然正常生活和工作着,兢兢业业。当年班上有些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神通最终考上了一流的大学,他们中的一部分一部分学了好专业,毕业后找了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一部分却因为就业问题,被逼着读了研究生。另一些神童,因为骄傲或懒惰,成绩跌落,有的高中毕业就去做生意了,后来赚了大钱,有的普普通通,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小时候努力背诵唐诗三百首的我们,有人成了文青,有人成了工人,有人当了老板,也有人找不到工作。但最终,没有人当了诗人。
是的,唐诗三百首是古人留下的精华,背诵古诗是悠久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也是提高修养的一种途经。但是,如果你问问那些正教孩子背唐诗的家长,他们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意思吗,他们知道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哪个年代写的吗?如果他们能回答,那他们把这些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了吗,孩子们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吗?我相信能全部做出肯定回答的家长屈指可数。
也许你会说,孩子们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他们小,不懂也不需要。我想问,你怎么知道,你认真思考过了?如果他们不需要知道自己背的是什么,那你就为什么要让他们背,背这些对他们有什么帮助?一年背一百首诗,比花半个小时理解一首诗或者花一天去真实体验锄禾的辛苦更有意义吗?
虽说博学而后知,但如果从一开始就一股脑的让小孩子只诵记而不感知,那最终也只是囫囵吞枣,消化不良。说不定辛辛苦苦培育十几年,到最后学富五车但却变成一个教科书式的书呆子。
大家都听过庄子的“吾生之有涯,而知也无涯”,读书时很多同学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很多老师也把这句话送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把它当作良言金律,从而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努力求知,然而有几人认真去查过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人会说,不是说的学海无涯,要用毕生的时间去求知吗?如果你这样回答,那你又犯了教科书式的大错误!有句话叫着“你猜对了开始,却猜错了结局”。刚刚那句话只是前半句,后面还有这么一句:“以生之有涯换知之无涯,则殆矣”。人家庄子的意思是,生命的时间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有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太累了。引申的意思是指,不能盲目去求知,应该学以致用。
所以,学太多没用,教太多也是白教。求知应当求真知,教育应该活教育。别人都以能背多少唐诗来衡量孩子有多厉害,其实背那么多唐诗,不如认真领会其中几首诗的意思,书写《锄禾》五百遍,不如去体验一次真正锄禾的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