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办公室里,听到同事们在讨论《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壮士”与“战士”的使用方法,翻开教学资料,上面写着“完成任务后的五位战士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到峰顶绝路,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他们为壮士。”哦,原来如此!
到了课堂上讲到这一个问题时,学生们面面相觑,默不作声,看来的确是有难度啊!
我将板书的课题中的“壮”字用彩色粉笔圈起来,正色道:“五位战士将生的机会留给了部队和群众,将自己推向死亡,他们的行为很——悲壮!“我将这个词板书在黑板上,期待地看着学生,”还有吗?”
下面蠢蠢欲动,但始终还是没有人举手,那我只能继续穿针引线咯!
“面对万丈深渊,他们没有一丝畏惧,反而露出胜利的喜悦,他们的牺牲很——壮烈!”
有学生开始小声附和我。
“再看课文最后三段,他们在跳崖前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一起来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声音?”我停顿下来,看着他们。
“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因着这是课文中的内容,学生终于回答地有底气些了。
“对,这声音气壮山河!”我又把第三个和“壮”字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笑盈盈地望向他们,“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从第4段开始就将他们称为壮士了吗?”
“知道!”
“是啊,他们明知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义无反顾。这种行为很悲壮,也很壮烈,他们的呐喊气壮山河,这样的英雄唯有以壮士相称才能配得上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敬意。”
“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现在,大声地读出来吧!他们是——”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德才。”学生读得很认真。
愿我的一番啰嗦,能让他们有所悟。
反思:替代学生回答并非我的风格,但六年级的学生秉持“沉默是金”的人生信条,难以打破,目前我正在苦思解决办法,但愿随着时间的延续,关系的亲近他们会在课堂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