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韩少功先生作品的结缘,其实有一定偶然成分。不能算得上是国文老师推荐,也不是听说他这个人、他这个人的作品怎样了我才专门去找来捧读。
但是也和国文老师有点关系了。我一直很是敬重那位蔡姓的国文老师。她爱给我们推荐书和作者,介绍“XX文学”,且内容都文化底蕴深厚蕴藉,我们的接受度也挺高。我乐意称她为“国文老师”而不是“语文老师”。每日满课,放学和周末图书馆又关门,那日趁着中午冲进图书馆搜寻点书来看看,初衷应该是《南渡北归》,但是脑子里只紧紧“攥着”“南”、“北”二字,找来找去——图书馆就是这样诡异的地方,但凡你带着越是明确的目的去找书,偏偏找不到大抵就是结果,这个规律今日进了大学我也深有体会,故现在我绝对是随缘逛书架,有时甚至直接在别人还书的推车里翻找,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眼看下午上课铃就要响了,我突然瞥见《山南水北》,心下狂喜,抽出扫了码就抱走了。
当然有发现的时候,和老师的介绍完全搭不上边?但是读起来还挺有意思?
“山南”、“水北”,不都是“阳”吗?这是个什么书名?这个疑惑,我今日也没有解决,哈哈。
《山南水北》介绍的是韩少回忆当年知青下乡时代和后来又回到茶峒居住的两条时间线和走进茶峒的一条路,以及对前前后后听说的故事的记载。现在要我再回忆回忆,大抵是水清清、草绿绿,山泥盘盘、野树深深,雨点落落时,江上有人撑船,山腰上有私奔的男女和他们的孩子居住;或者车轮翻翻,喇叭阵阵,和这里来那里来的熟人打打招呼、讲几个段子;当然,也有屋子立立、瓜果累累,自己种的蔬菜富余到可以拿去贩卖……好几十岁的大汉,在笔下写,如果果树今年挂果太少,不能当它的面评头论足,不然它听到了就会生气明年挂果情况会更差,正确的做法是,不管它挂果怎样,都一定要大声在它面前夸赞它,它就会受鼓舞来年努力结果——哈哈哈哈,我读到那一段的时候,合上书捂着脸笑了好久。
着实有意思。
后来就在《山南水北》躺在我的桌子左上角的时候,国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它——原来这本小书这么厉害啊——这是当时我的内心独白,一直都把它当成一本消遣的小书,但是感觉自己读进去除了消遣了时间、轻松了心情,好像留下了一些东西——那些意象、事件和情感,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它们都联结起来,一幅带着历史地理的风土人情画卷在水乳间慢慢清晰,一个个幽默豁达的面朝乡土的小小人物血脉渐有,历史大事件模糊化,却时时影响着置身其中人物间的关系和情感。
韩先生几乎要淡出我的记忆时,他的《马桥词典》又闯进我的生活,我触摸着那一个个词语人物名称。我边看边快活地笑。身在帝都,故乡却似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