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人,总摆脱不了善恶的纠缠,在身边、在心间;在现实中,也在贺岁大片里。按当今人类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本领,如果恶真的一无是处,那它早该灰飞烟灭,至少也该再衰三竭,而不会如尼采所说“人类变得越来越善,又越来越恶”。之所以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有恶,或许我们可以简单推测,恶,深植于我们的本能之中---既是自我保护也是自我安慰;而善,半是本能半是说教---说起来容易,教而化之,难上难。时代变,善恶也在变;天下大同,善恶亦大同。
冯小刚说“什么是芳华,芳华就是美好”,那什么是美好?电影《芳华》里精致漂亮的画面衬托着光鲜靓丽的美女,时不时跳段芭蕾,秀秀身材;帅哥和美女之间若隐若现的爱情,征战沙场抛洒的一腔热血.....或许文工团本身就是美好!在人的成长历程中,总有一个阶段是在集体中获得启蒙---要么在学校要么在军营。离开家人的呵护,在集体中你能感受到来自不同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这也许是人生中最后的纯粹的善,其中还交叉着各种各样纯粹的恶---来自竞争、来自挑战,之所以称为纯粹是因为这时的恶,与利益还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纯粹所以称为启蒙,集体中的启蒙更像是恶的启蒙。美好是和谐,和谐于集体,与裹挟着我们当时并不特别在意的善恶的集体一起成长,集体就是美好的。为什么大家总会回忆同学、战友,不单是青春还有集体,集体的分担减轻了个体的痛苦,集体的渲染强化了个体的快乐......真正的集体生活,时间其实很短,因其短而弥足珍贵。
倒是在《无问东西》中感受到了更多美好,让人产生回到学校去、坐回课堂去的冲动,有静坐听雨,有雪中拉琴,考试又算得了什么?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善,莫大于和于自然,自然而然最美好!天地不仁,却一定要为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留下薪火相传的火种,这火种就是西南联大那一批风华绝代的巨子鸿儒,因为承担传承民族文明的神圣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他们的不仁却是对华夏的大善!学富五车让四海之内五体投地,傲然风骨更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风骨源起于独立之精神,精神滋生于成熟之思想,思想发端于细密之思考,思考则凭借你自己的造化。老子曰:及吾无身,何患有?这里的身是肉身,思想是独立于肉身的存在,在精神层面上,人是无患的,因而也是最自由、最幸福的。古贤人讲“慎独”,就是告诉我们:珍惜你自己,珍惜属于自己的思想与精神,珍惜自己思考的权力和机会,思想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没了思想,人,便只剩下一副臭皮囊,放弃思考就是放弃自己!
再好的电影都会有人鸡蛋里挑骨头,再烂的片子也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相比于让人难以下咽的《泰囧》,冯小刚、李芳芳这两位导演至少都在努力用心去思考、去超越。两部电影不约而同地让故事跨越不同的时代,如冯小刚对《芳华》的信心满满:“这部电影有歌舞、有爱情、有战争、有命运的跌荡,有大时代的宽度、广度”, 也许伟大的时代激发了导演们内心出品鸿篇巨作的激情,但内容跨越了几个时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被传颂几个时代,被传颂几个时代的能量来自于作者内心的厚积薄发,欲速则不达。相比之下,印度电影《摔跤爸爸》是一碗简简单单的阳春面,汤是汤来面是面,汤很清爽面很筋道,酱油小葱却回味无穷;《芳华》是一碗鱼翅鲍鱼加臭豆腐重庆小面,酸甜苦辣咸作料很足,面码很多,五味杂陈却少了回味与念想。或许前者只是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就像吃面是为了果腹,但这简单背后饱含的文化沉淀却着实不简单;冯导则是一边讲着故事,一边惦记着票房、惦记着奥斯卡,加上不差钱,不自觉间,该放不该放的,全部一勺烩了。这个不怪冯小刚,毕竟人家对赌着票房呢。
歌德说“一个人的短处来自他所属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优点属于他自己”。对于过去的时代,后来人可以追忆与缅怀,去评说已无意义,因为时间已经让“过去”超越了一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思想只有超越时代,才有可能永恒,文艺作品中,对过去的描写往往会更动人,对现实的刻画却经常苍白无力,是因为现实就像紧箍咒,束缚着每个人奔向理想王国的孜孜以求,难怪叔本华说,你不属于现在就有可能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