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在外地工作的时候,认识一位女孩,她那时21岁,却总在焦虑何时出嫁。看着她这样,我便忍不住问:你这么年轻,为何担心这个?她说:“在我们村,超过22岁,便是大龄了,那样就不好嫁了。”而我那时恰好22岁。
她问我:双双,为什么你不急?我粗略地同她解释,大意:我还没想过结婚这事,也许是我没想过,因此也不用担心;而且在我的意念里,22岁结婚,似乎太早了。
我还没来得及了解自己,我还想着去经历生活。最主要是那时爱情于我还是很圣洁的事情,不太轻易会去碰触,我还没明确地恋爱,而婚姻于我太过遥远。
经过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日子,一晃数年过去。我总没有认真去想过结婚这件事。想着顺其自然,如果有人求婚,那就嫁了吧。后来我结婚了,感觉用尽了青春,即使不曾拥有洪荒之力,我也得学着让经历汇成一种结果。
因为生活地域的一再变迁,我时常要溶入新的环境。渐渐地同熟知故交联系甚少,有些竟然已中断联系。习惯了在陌生的地方,租房子,挤公交,看剧,玩小游戏……从一个“圈”到另一个“圈”,虽然不能恣意潇洒,但也时常自得其乐。
又几年过去了,我从一毕业便急切地离开湖南,到后来又戏剧性的回到湖南。兜兜转转一大圈,由单身变成已婚。
我开始联系昔日的同学,故交。想知道:我牵挂的她们,已怎样。出乎我意料:有那么几个居然还是单身。对,已奔三,在大众的眼里,多认为已是剩女一枚。这称谓特像标签,有让人想“撕”的冲动。
然而社会,正以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与安插芸芸众生。大众,不过是以一种顺应的姿态,来参与自己的,或别人的人生。
大众眼中的剩女,在我的理解为优质女。
自从看了《何以笙箫默》,我便把她们归为拼尽所有为优秀,不愿将就结伴侣的一类。
A女士,性情温和,质朴真诚,自立自强……从读书那会,便踏实苦学。毕业后从开始做简单的工作,到自己创业,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却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在成为个体经营户的同时,一边准备律考,现已做律师工作,且已自己买房。
B女士,一位老师,性情温婉,乐观向上,喜好看书,乐意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一向自成路数。起初对于谈恋爱结婚这事,完全不放在心上。毕业多年,不曾落入红尘俗事。她把时间放在了工作与创收上。不是在学校上课,便是到培训机构上课。空余时间便看书,还参加一些资格考试。用一己之力,买房。
C女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去一所大学教书了,学校给她分了房子。她一直致力于学术,后带薪读博。她生得漂亮,皮肤极好,性格偏内向,冷静自持。
她们把太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管理与建设上,因此具备属于自己的技能;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精益求精。经济独立,心态阳光,锐意进取……只是当同龄人在风花雪月时,在恋爱安家时,她们选择了一个人拼搏,刷新人生。有句话说:“你将时间花在了哪里,你的成果便在哪里。”
只是在我们国家,对女性恋爱结婚,有其隐性的苛刻的年龄界限。据说新加坡,女士30岁之后结婚很正常,不像我们这方土地会被冠以“剩女”的称呼。人为的设置了一道槛。
你们依然还未尘埃落定,还不曾花落谁家。依然在茫茫人海中思考着:与谁恋爱,同谁相守。
我在希望:你们会有幸遇到那个我有千千结,唯你才解开的Mr right,执你之手,与你携老。
我时常还想着那样的一幅画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