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参考的资料主要来源于:
线装书局:《二十四史》第一册《史记》(这套书怎么说了?如果是打算读史记的话就不要看这套书了,上面删掉的内容比较多,我也是买完之后才发现的……但是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吕世浩讲《秦始皇》(b站上有,b站真是个好东西~)
原文: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开篇第一段介绍了秦始皇何许人也以及当时秦国整个国家大体形势。秦始皇,全称应为秦始皇帝,但在整本《史记》中,秦始皇帝这个称呼仅仅出现过一次,其余皆以秦始皇称之,那么这是司马迁故意而为之还是仅为一简称?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中国史书的一大笔法为微言大义,也就是说用精微的语词来表达深刻的含义,史官往往用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将一个人物永远的留名青史或者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皇字较帝字轻,因此司马迁全篇称秦始皇帝为秦始皇,其实表现了其对始皇的一种整体评价:可为皇而不及帝也。始皇的父亲为庄襄王,在赵国为质时见吕不韦姬,怦然心动,悦而取之,生始皇(由此也产生了一大历史迷案:始皇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关于此,详见《吕不韦列传》,在此不表。始皇名政,赵氏。我们通常都说秦始皇姓名为嬴政,但这里说始皇为赵氏,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姓嬴还是姓赵?实际上,所谓的姓氏在上古的时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代表着部落和血缘,标志这来自于同一祖宗,一般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氏则用来区分同一部落里不同氏族,会随着封地,官职等改变而改变,姓其实不是很多,比如上古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我们现在所谓的姓很多都源自于这八大姓,例如我们王姓源自于姬姓。姓和氏合为一体发生在秦汉时期。秦族乃为嬴姓,秦始皇这一脉最开始时被封在赵地,故为嬴姓赵氏,关于秦族的起源,在秦本纪第五中有详细记载,在此不表。秦王赢政继位时年仅十三岁,不能处理朝政,此时国家大政由大臣们代为执行。
原文: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岁大饥。四年,拔畼、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鹤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
本纪所记载的都是司马迁所认为的秦之大事,从这里看出来秦国在此一阶段的大事就是战争还有天灾。六年,五国联合出兵伐秦,秦出兵而五国兵罢,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及多代君王的呕心沥血,已从一个屈居在西方用来为周天子抵挡外族的炮灰诸侯国成为天下最为强大的国家,六国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此时秦国的对手只有他自己,而后面会看到,秦族从建国到统一天下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最终却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土崩瓦解,轰然倒塌,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败在秦始皇,败在秦族自己的手里。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九年,彗星见,或竟天。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嫪毐是始皇母亲的男宠,太后原为吕不韦姬,始皇继位后吕不韦为相国,与太后有难言之情。吕恐始皇年岁渐长而察其与太后私情,故献嫪毐为太后男宠以脱身。当时始皇年少,国家政权大多由吕与嫪掌控,从记载上可以看出来嫪毐当时权力非常之大“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九年,秦王赢政二十二岁,举行加冠礼,佩戴宝剑,标志着成年可以亲理朝政。二十二岁在现代都已成年,更不用说在当时,原因就在于太后和嫪毐想要把持朝政,故其推迟早该举行的加冠礼。王加冠,嫪毐恐之,欲作乱,王觉之。这个年仅二十二岁年轻君王早已察觉到了一切,以迅雷之势铲除了这个盘踞在秦国国家政权之上多年的集团,杀高官二十余人,诛其族。不能容忍母亲的背叛,将其从咸阳迁到雍地居住,凡以此事谏言者皆处死。齐人茅焦谏言道:“秦国以天下为目标,今大王您将自己的母亲迁到雍地居住,我怕天下人听说您有如此行径而背离秦国。”我国向来重视孝道,一个不孝之子是不会有人追随的。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秦始皇是一位感情非常激烈,欲望非常强烈,心胸非常狭隘,及其自负的帝王,按常理他是无法容忍别人尤其是自己的母亲的背叛的,但是在这一刻,在他还没有取得想要的成功之前,他选择用自己的理智生生的压制住自己的感性,因此他听取了茅焦的意见,复将太后迎回甘泉宫。想要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自己的理性摆在自己的感情,欲望之上。看起来大家都懂的一句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了?秦始皇的成功很大原因上是因为他用自己的理性战胜自己的欲望,而他的失败,恰恰相反也正是因为他将整个国家和人民变成了满足其私人欲望的奴隶。这种成功和失败,理性和欲望的对比在后面会看得更加的清楚。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这一段的信息量很大。
韩国恐,派韩人郑国往秦以间秦,说秦王修注溉渠,以占秦之国力而不能攻韩。离间计秦国也常常使用,但是秦国往往能取得奇效而其余六国则大都收效甚微,一个方法好不好,取决于使用者。韩间秦,若韩能趁此时机发奋自强则也不失为一良策,但是韩国并未抓住这个时机,这一缓兵之计仅仅为韩国增加了几年苟延残喘的时间且修注溉渠又加强了秦国自身的实力,实在是愚蠢至极。秦国觉郑国乃间秦,欲杀之,郑国说秦王曰:“吾虽受韩之托间秦,然此之一事于秦有百利而无一害也。”善,乃用之。秦国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善于用运外国的人才,比如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李斯等等。如此秦国的势力自然就有两派:外国势力派与宗族势力派。历史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宗族势力派想要趁此事打压外国势力派,于是谏言:“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作间秦,请一切逐客”。秦王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说,乃止。其语详在《李斯列传》中。如此一来宗族势力派未能达到目的,但为了一统天下,秦王自然不会在乎这些,秦族的这种手腕和魄力在商鞅变法时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商鞅变法极大的损害了秦贵族的利益,受到王公大臣的极力反对,但是秦孝公依然坚定不移的实行变法。孝公死后惠公继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车列商鞅以此来平复各贵族和报当年之仇,然而商鞅所制定的法律并未因为商鞅的死而终止,秦国依然按照变法的路轰轰日上。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之野心与政策天下皆知,然为何独秦强而六国渐弱?六国为何不采取与秦国类似的政策自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来没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再来则没有排除万难的手腕和魄力。正如商君自己所言:“民不可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事者不谋于众 ”。下人不可语上,战略问题和大众商量只能越来越乱,你只能成功后和大众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欲攻韩,韩君派韩非使秦,韩非与李斯是同门,师从荀子,李斯自认为不如韩非。秦王非常赏识韩非,然其不能为己所用,故用李斯计杀之,详在《老子韩非列传》,在此不表。这里面很有可能也因为李斯对韩非的嫉妒故而促成非的死难,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同门相残,手足相残甚至于父子相残。时代在变,唯有人性亘古不变,故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大梁人尉缭说秦王:“如今秦国之强,其余各国犹如郡县,我惟恐天下各国和而攻秦,这正是夫差,智伯以及愍王失败的原因”。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越王勾践,后勾践为了消除夫差对其的疑虑甚至亲自去尝夫差的粪便以辨别夫差身体是否健康,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而灭掉吴国。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原是晋国最为强大的四家,其中又以智氏为最。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在临胜之际韩魏两家倒戈,联合赵氏灭掉了智氏,瓜分智氏封邑,最后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韩赵魏三家分晋,至此春秋进入战国时代。所谓事百步而半九十,做事情在最后十步的时候,你以为你已经接近成功,但其实是你距离成功最为遥远的时候。此时的你会放松警惕,放慢脚步,会成为众矢之的,各个角落的敌人都会盯着你准备给你致命一击。因此不论何事,自始至终都要聚精会神,有始有终,既要乘热打铁,一鼓作气又要持之以恒,如履薄冰。由此便可以知道想要做一件事情时,一定要考虑清楚到底要不要去做,事情一旦开始就不能够轻易停止下来,否则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想要善终,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不是仅靠人力就能完成的,因此很多事情,慎始远远比善终来得重要。
正如之前所说,秦国此时唯一的敌人就是他自己,此时的秦国正处在“半九十”的地步,稍有不慎便会落得智伯、夫差的下场。如果你是尉缭,你会为秦王提出什么样的建议?秦王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尉缭说:“希望大王不要爱惜钱财,散三十万金,贿赂他们有权势的大臣,则诸侯可尽矣。”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原始,甚至有些粗糙的方法,你只需要给他们钱财,甚至不需要他们来为你办事,只要让他们犬马声色,花天酒地,则六国自然掀不起风浪。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舒适的生活很容易消磨一个人的斗志,让人沉沦。
秦王听从了尉缭的建议,之后每次见到尉缭都施以平等的礼节,衣服和饮食也都和尉缭的相同。每次读到这里都感到背后隐隐发凉,秦始皇何许人也?在后面可以看到,那是一个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负到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最伟大的帝王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在他要利用你的时候,可以压制住自己的欲望,虚心求教,将自己放低到和你相同的身段,而当他一旦成功,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感情爆发出来之时,你根本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尉缭为秦王相面之后说:“秦王这个人,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穷困时可以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我一平民百姓,见我时也常常居于我之下。如果秦王得天下,天下都要成为他的奴隶了,不能和他长久处之。”欲逃走,秦王觉,坚决的阻止了他,任他为国尉,以此彰显自己对人才的重视,采用他的计策而又不给予实权,让李斯掌有实权并实施之。尉缭在此时犯的大错就是不该表现出自己有二心,但是当他见到秦王的那一刻,当他发现秦王的为人时却已为时已晚。这些事情都是一个年仅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做的,秦始皇的聪明才智比我们要高出百倍千倍不止,但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最终也不能逃脱人性的漩涡,不能躲过历史的巨轮。
至此,六国的灭亡正式拉开序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 正随着历史的巨轮缓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