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Vol.42:如果把「信息」比作「食物」,很多人都「营养不良」
2017.5.8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学者方可成在自己的公众号「新闻实验室」中有个有趣的栏目叫做「媒体食谱」,每次采访一个人,聊聊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平时阅读内容。
关于信息,方可成持续在观察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信息回音壁」,用我的话说叫做「信息营养不良」。这些概念其实指向一个现象——现代人在信息洪流当中,反而被裹挟得晕头转向。我们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相比,一天接受的信息量可能顶上一个月,但我觉得却不一定有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信息,以及信息所带来的收获、满足、成长都不一定比得过。
如果把「信息」比作一种食物,很多现代人都严重「影响不良」。
之前看过一个Ted视频,讲得是以Facebook为代表的算法推荐社交网络,会根据你的口味、点赞、阅读等信息为你推荐「符合你口味」的内容。「看到你想看的内容」看起来方便智能,但可怕的则是「你永远只能看到你想看的内容」。它会封闭你的认知、固话你的思维,让你愈发容不下与你观点、意见、审美向左的人和声音。在Ted的结尾,这个讲者号召大家,在Facebook上给那些自己不同意的观点点赞,只为不让这些声音与内容消失在自己的timeline上。
换到国内语境,我很多身边朋友的所有阅读基本上等于公众号+朋友圈,时间长了这就成了他们认知中的「全世界」。这个变化恐怖,但却来得潜移默化,温水煮青蛙。
为了预防这种问题,我会一方面扩大自己在微信语境下的信息维度——关注很多我其实并不怎么感兴趣、或者觉得lowlow的公号,朋友圈一些奇奇怪挂认识总觉得莫名其妙的人我也会可以留下,同时还在微信外增加自己的信息渠道(邮件订阅、付费内容、固定网站、垂直app等)——以此抵抗信息影响不良对我的侵蚀。
曾经有个深夜睡不着去24小时书店的习惯,往往我会在深夜书店里去翻看一些我平时不怎么会买、会看的书,星座、畅销书、成功学等等,一方面作为样本研究(它这么火一定是切中了大众的某个G点),另一方面则在用这种方式来增加自己的信息获取丰富度。
现在带团队,我会一直反复跟团队强调信息获取的「大且丰富」,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