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I拆书引导
日常对话中,我们在听到别人的语言时,会产生一些情绪。虽然情绪是由别人引起的,但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却取决于我们本身。如果我们把自己情绪的控制器放在他人手上,自己就会成为情绪的奴隶。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的时候, 我们会怎么做?
当听到别人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
1、“你没有权利这么说,你才自私!”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反应——指责别人。而之后的对话基本上就会变成无休止的争吵、互怼,并且一般都不会解决问题。
2、“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太自私。”
如果这是我们的家长说出来的,可能我们就要这样反思了。
3、你这样说我有些伤心,因为我认为咱们之间有不会被摧垮的信任。
比如这话是搭档说出来的,我们可能会有些伤心,坚固的信任竟如此脆弱。
4、怎么了?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不生气?
比如对方是我们在意的人(可能是情感,可能是利益),我们可能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并认为自己需要不计较他说话的语气,而且给他鼓励和支持,让他走出负面情绪。
这里,为了更方便的理解我们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可能会出现的四种情绪——1指责别人 2、埋怨自己 3、理解自己 4、感受别人,我特意加入了场景化描述。而这四种场景的对象,是可以任意进行切换的。
可见,对于同样一句话我们会有不同的应对方法,不同的情绪表达,而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虽然外界因素会影响我们,但最终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中。只要意识到这点,我们在遇到别人的暴力沟通时,就能多一份冷静和从容,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情绪表达。而不是被对方拖下水,只能展开无意义的相互指责。
A1
安排下属做个事,讲了几遍。验收的时候发现不对,当时就有些火大“怎么做成这样了,我讲的时候有没有在听啊!”
对方觉得很尴尬,只能答道:“就是按照你说的弄得呀!”
我:“那里按照我说的弄得了?跟我说的根本不一样!”
对方:“就是这里呀。这就是我的理解。”
虽然最后她改了,但是还是把我气得够呛。虽然没听清要求是她的过失,但吵架就是我的不对了。如果我能好好调整情绪,也不至于弄得双方很僵。
A2
在自己想要动怒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告诉自己,冷静五秒钟再生气也不迟,并用这几秒钟的时间来进行思考。
1、 以自己的目的出发点,寻求解决方法。
就像看电视剧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甲:你听我解释。
乙:说我不听。
甲:你一定要听我解释,这里面有误会。
乙:我不听,我不相信你~~
甲:请你冷静一下,听我解释~~
如此老套的来回重复,对事情推动没有任何帮助。我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我想解决问题,就直接说出解决办法。告知对方正确的解决方法如“a这里需要这样改,b那里这样改一下比较好”,其效果远远强于无意义的斥责。
2、以体谅他人为出发点,给出建议。
换位思考,努力去理解对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从对方的思维逻辑中切入,指出更好的方法和建议。要理解对方因为所处位置不同、利益点不同甚至认知不全面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意见不统一,理解这种思维的合理性。并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提升,而不是一竿子打死,全盘否定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