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0日 游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卢森堡大峡谷。
上午参观了扎达姆风车村,钻石加工厂,木鞋加工厂,看到了荷兰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然后参观了布鲁塞尔世博会巨型原子球,尿童像及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广场。这里有马克思撰写《共产党员言》的旧址。下午参观了卢森堡大公馆和布鲁塞尔橱窗,欣赏美丽的大峡谷风景。
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的首都,也时常被称为“欧洲的首都”。这里是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同时有其他700多个国际组织和100多个外交使团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办事处,也因为这个原因,布鲁塞尔的居民中有27%是外国人,使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
1000年前,布鲁塞尔这片土地还只是塞纳河边的一片沼泽地,法国国王查理在一个小岛上修建了第一座城堡,命名为“布鲁克塞尔”。到14世纪,布鲁塞尔有了第二道城墙,从而形成了保留至今的五角形城区。
中世纪时,布鲁塞尔相继成为布拉班特公爵和查理五世的领地,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众多政治力量都想把它据为己有,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争夺。
特殊的历史使布鲁塞尔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城市性格和在大国之间保持独立发展的高超技巧。
布鲁塞尔市区以中央大街为界分上、下城两部分。上城是王宫、议会、政府机关所在地和住宅区,集中了众多著名旅游景点,尤其是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及藏品丰富的博物馆。下城为繁华的商业区,也是欧盟总部所在地。
在欧洲,比利时是一个独立建国历史短暂和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但比利时通过多次举办世界博览会,有力地提升了国家地位,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为世博会作出了特别的贡献。
凭借在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兰地区特有的商贸活动传统,比利时可谓是世博会组织的行家里手。自19世纪中叶起,比利时便不停地举办各种规模的世博会。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97布鲁塞尔世博会、1905列日世博会、1910布鲁塞尔世博会、1913根特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列日世博会。
然而,原子弹的弧光摧毁了世博会营建的和平。50年代中期,二次世界大战平息不久,经过几年的建设,欧洲国家和苏联重建了被战争摧毁了的经济,寒冷的政治气候也稍微变暖,举办新一届世博会的想法又重新成为话题。
在希望和平进步的氛围中,比利时率先以恢复举办世博会打破世界的沉寂和凝重,为世界带来生机。
国际展览局――作为管理世博会的国际组织更是倍感欣喜,这是自世界大战后,由《国际展览公约》缔约国首次共同确定举办的综合类世博会。
原子球,它的建筑形状为9个巨大内空的金属球体组成,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各球之间由26米长,直径3米的空心钢管连接。圆球与连接圆球的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这正是放大1650亿倍的a铁的正方体结构。9个圆球加上钢架结构总重量为2200吨,最高球顶达102米。球面采用了5800块三角弧形铝合金焊接而成。
原子球的设计可谓匠心独具。当时比利时是欧洲共同体的发起国之一,布鲁塞尔被称为“西欧的首都”。当时的欧共体拥有9个成员国,而比利时国内也划分为9个省。因此原子球象征着比利时国家和西欧各国团结、联合的标志。不过,建筑设计师还另有含义:自1954年开始设计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时,便考虑到标志性建筑,除了其本身应具有引人注目的特点之外,更应该具有思想内容,能反映时代的特征。1955年初,想到了“原子球”的设计方案。
世界上所有物质的基础是分子、原子、中子等无限小又极为重要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其缺乏了解,感到它们神秘莫测。所以,原子球是一座能向人们显示这些无限小的东西的建筑。同时经历了二战后,每个人对原子概念都有了新的认识,原子球体现了时代的主体意识:即人类如何和平地利用原子能,如何解决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问题。
原子球建筑不仅展示其与众不同的建筑结构,也把现代建筑美学基础的纯几何形态的原则,运用在现代空间概念的形象设计之中。同时,原子球也是比利时冶金工业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综合体现。
原子球中间有一部当时欧洲最高速的电梯。仅23秒便可把22人送到92米的顶层圆球。顶层圆球专供游客观赏风景,四周有六面有机玻璃的大窗,并设有多架望远镜,250人可以同时从高处鸟瞰布鲁塞尔的优美景色。此外,还有可供140人就餐的饭店和纪念品商亭。参观“顶层”后,可改乘自动梯到其它圆球。
在世博会会期,原子球内展览国际核能技术,其中有不同的核反应堆模型,和一艘3万吨核动力船的模型。另外还有太阳能利用、外层空间展览,内容丰富。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共同起草的同盟纲领,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特别是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它在开篇的一段话和结尾中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60多年以来,已深刻地印在每一个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共产党员的心里。
恩格斯曾经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的德文小册子。这就是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共产党宣言》。
这部著作的诞生地是坐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政厅广场西南角一座不起眼五层小楼一层的天鹅咖啡馆。然而,马克思并非是坐在这里边喝咖啡边写作。
1845年,马克思被德国反动统治者驱逐出国,来到布鲁塞尔。穷困潦倒的马克思几经迁居,后栖身于当时房价最为低廉的天鹅旅店。
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借着昏暗的灯光,废寝忘食,殚精竭虑,一句句地写,一字字地推敲,终于于1848年年初完成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比利时政府就以马克思从事非法政治活动为由将他驱逐出境。于是,他又开始了漂泊,直到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去世。
这部著作是在背井离乡、生活窘迫的情况下完成,并因此被驱除出境,仅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位无产阶级导师肃然起敬。
我来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市市政厅广场,荣幸地拜谒了诞生《共产党宣言》的白鹅咖啡馆。在巍峨矗立、富丽堂皇的欧式建筑群中,天鹅旅店——后来的天鹅咖啡馆显得陈旧低矮,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我却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默然肃立在它面前。
在市政厅广场有两处人流熙攘的景观,一处是“撒尿小童”雕像,另一处是胜利女神铜质卧像。前者,因为他的一泡童尿浇灭了敌人点燃的导火索,拯救了布鲁塞尔这座千年古城而闻名;后者,据说抚摸她的身躯将会给人带来幸运。
但真正打动我的则是另一尊不被更多人注意的铜像。这尊铜像静静地坐落在市政厅广场东南角一条胡同口走出。铜像人物那卷曲的长发、宽阔的前额、睿智的双目和浓密的大胡子,让我立即认出了他是马克思!它的基座很低,只有半米左右,约五六十厘米高,没有多余文字,仅朝路边的一面镌刻着马克思的名字和生卒年月。
马克思端坐在基座上,双目炯炯,平视前方,透出哲人的理性、智慧,仿佛铸造师把人类把握未来、反思既往的全部思维都倾注在了主人公身上。
站在铜像前,我不禁遥望距此不过百余米的天鹅咖啡馆,不禁深深鞠一个躬,试图以弯曲成九十度的动作,告慰马克思、恩格斯:遵循他们的主义、他们的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古老的中国从封建、贫穷、愚昧中解放出来,而且把它建设得愈加富裕、文明、强大。
拜谒《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地方,回顾《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艰难经历,使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探求真理的不懈追求和顽强精神再生敬仰之情,也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大公馆又称大公宫殿,是卢森堡大公居住地、卢森堡议会所在地。卢森堡是卢森堡大公国的首都所在,大公馆就处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心,成为城市当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物。
位于圣母教堂北方的土姆广场上,建于1244年卢森堡的历任统治者把这里作为到访时的行宫。到1890年卢森堡有了自己的大公阿道夫,行宫一侧被拓宽,改成大公居所才开始正式成为大公馆。大公馆的一部分还是卢森堡议会办公的地方。
曾经历多次修复,后与原市政府大楼(1554年在一场大火中被毁坏)连接起来,后又被西班牙统治者按西班牙王宫风格整体重建。宫殿建筑风格受意大利文艺复兴影响,内部装饰讲究精致,有主会厅,国王的房间和宴会厅。 目前为止,卢森堡最受尊敬的大公家庭居住在里面。
卢森堡大峡谷宪法广场是观赏大峡谷及其两岸风光的最佳地点, 因为佩特罗斯大峡谷的百米宽度和60米的深度,卢森堡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军事重地,依借峡谷的天然岩石建造了壁垒、炮门和秘密通道的佩特罗斯要塞,是这里曾经硝烟四起的佐证。
时至今日,佩特罗斯大峡谷已是欧洲美丽的观光地,站在大峡谷上的任何一座桥梁上,都可以看到谷中两壁生长的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树木种类繁多,生长方向各异,更显出了佩特罗斯大峡谷毫无拘束的自然之美。佩特罗斯大峡谷一旁的宪法广场一侧,有通向峡谷的古老石阶,沿着石阶走入谷底,在繁茂树木掩映中若隐若现的溪流便显现眼前,清澈的溪水奔流在峡谷底部,在薄雾天气时观赏谷底风景,会令人愈感峡谷之壮阔。
随着佩特罗斯大峡谷的旅游开发,现在在架越于大峡谷上的阿道尔夫大桥的拱门下方,可以乘坐专为大峡谷观光游览而设的露天火车“佩特罗斯快车”,在几种语言的解说中观赏峡谷的军事遗迹和自然美景,让旅行的印象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