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球速读法读书笔记
前言
书中有很多内容,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却很简单,大部分篇幅在于说明方法的原理、证明可行性以及与其他速读方法的比较。我将按照这个顺序介绍这本书。只想要了解具体方法的可以只看下一节。
具体方法
- 花两分钟将目录重复读十遍(时间数量个人觉得可以调整)
- 读完目录,接着读前言后记,来回看几遍
- 接着花几分钟快速阅读书中文本的标题副标题以及关键字
- 看完之后通过前面阅读的文本标题、目录之类的关键字,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并阅读
- 注意整体与细节的关系,经常要回去翻翻目录,在一个文章大的框架下阅读
- 重复4、5两步,第4步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注意事项:
- 读书时不要在脑海里发出声音
- 读书时要不求甚解,有不懂的地方也高速读过
- 阅读时保持轻松自然的心态
- 每一次阅读在三十分钟左右
原理解释
阅读书本时,如果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经验,读书会比较快:经常阅读某类书籍的人,读该类书籍时速度也比较快:读书读第二遍时要比读第一遍要快。这是因为杂学资料库(可以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在起作用。
所谓阅读,并不是将文字直接下载到大脑里,而是在于与自己的资料库(知识储备)相交互,读书是在读自己的资料库,并且不断更新它。如果没有书籍的相关资料库,阅读就会很慢,难以进行下去。
采用雪球速读法,看目录,看前言后记就是在积累本书的资料库,以便在阅读中提高阅读速度。
雪球速读法主要有“高速”、“大量循环”两个关键字。通过高速掌握整体脉络以及文章架构;大量循环则是不断累积资料库,使阅读速度越来越快。两者不断交互,产生正循环。
两大原则及证明
- 第一原则:读的快,更容易理解内容
- 第二原则:第二次读的时候比第一次快
读的太慢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情况,陷入细枝末节,反而不能理解整篇书本的内容。一个人花了很多时间,终于将一本书读完,会觉得相当疲劳,更不可能会想要马上读第二遍。事实的确是这样,笔者有时一本书看了很长时间,会出现看了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甚至会感慨终于看完了,这样的阅读体验感觉收获很小。
- 为了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架构以及文字脉络,即使不明白内容在讲些什么,也该不顾一切先把整本书先读完。
- 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第二次阅读对书中的单字、词语、以及文字脉络比较熟悉,能掌握整体构造的缘故。
第一原则与第二原则分别对应“高速”、“大量循环”两个字。
适用范围
雪球速读法个人感觉比较适用于政治、哲学、历史、经济、商业、个人提升类以及不想读的却必须要读、各种大块头的书。像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科目我觉得非常不适用,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就是应该循序渐进、反复琢磨的。不求甚解,只看感兴趣的部分并不会加深理解,资料库并不会累积,因为你不会的还是不会,就是得慢慢思考推理。
书中还说该方法可用于小说,作者恐怕不知道被剧透是什么感觉吧。
与其他速读法的比较
影像速读法
将图书以图片的方式储存在大脑内,通过反复快速阅读将图片内的信息提取出来。(觉得很玄)
杠杆速读法
即带着目的去阅读,寻找书内对你最有价值的内容。即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到最大的价值。
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会使自己的阅读陷入一个框架中,无法获取到其他书中的观点,甚至连书的主旨也无法弄清楚,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可能演变成检索。
雪球速读法虽然最开始也是从文中感兴趣的地方出发,感兴趣的地方随着反复阅读会越来越多,会慢慢扩大阅读范围,在一个整体大纲下阅读,脉络也会越来越清晰。
不得不说,我感觉杠杆阅读法是读工具书的最有效办法,我自己也经常使用这个办法。
其他
雪球速读法可能引起的缺点
- 可能会造成不断阅读已回知识,并不断确认,忽略了相左的观点以及不感兴趣的知识。
- 提前知道文章大纲,会造成阅读乐趣的缺失,毕竟要论述什么已经知道了,就不会出现不忍卒读的情况了。
- 速读法强调了资料库的重要性,在已有资料库的作用下,快速阅读是否会出现“自以为理解”的情况?
读完整体感受
书中有一些观点我不能接受,包括“书读得越慢,越不能理解”之类的观点,很难想象这是一个读过万本书的人的观点,有些自以为是,且不加推论。
书中干货大概就是上述这些,一些语调不断被重复,感觉是在凑字数。
总的来说,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