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狗十三》嗯,挺出乎意料的。
之前看了许多关于它的影评视频,我一向是不喜欢剧透的,但是那些视频都只提到了“只言片语”,对,没看之前以为是只言片语,看了之后才发现那就是剧情的全部。全部。片尾出现时,还恍恍惚惚的,想,谁开灯?干什么?【衰】
其实啊,看时有很多感想的,有几处连措辞都想好了,而且还颇为满意。不过现在都不想想了,随心吧,写到了再写吧。
说着,想到开头的一句话,人在冬天的时候不知道夏天有多热,夏天的时候不知道冬天有多冷。这句话,我也想过,不是听过,是想过,不知道是在冬天还是夏天,或是哪个春秋,它浮现在过我脑中。如果这是导演设计的,真是巧合呢。
这个电影大人的熟烂味儿和孩子的涩味儿交织在一起。让我,一边觉得孩子幼稚又傻地跌撞,一边想大人的口头用语让我极不适应,不太喜欢,更不想用。
但是似乎是有一个瞬间,我是觉得大人也没有完全丧失孩子的样子。什么时候呢?好像是他爸爸因为“假爱因斯坦”的死而哭的时候吧。记不清了。
还有很震惊的一点,她奶奶不出家门。她说让奶奶和爷爷一起去买菜,她奶奶说,不出去,外面社会上乱七八糟的,爷爷说,你都不出去怎么知道呢?我感觉有一点奇怪,但是没有太当回事儿,一则因为之前她弟弟刚出生时,大家一起讨论什么时候告诉她时,奶奶直接说,晚一点吧,满月时候吧,所以觉得是个挺,不会那样的老太太。二则是长时间不出门也太离谱了吧。结果回来,她奶奶因找她而迷路,爸爸说,你奶奶都多少年没出门了,为了找你……,找到她奶奶时,奶奶碎碎念,这儿怎么变不一样了,找不到路了……
怎么说呢?震惊。本来如果只是单纯不喜出门的话,那这是有点消极的,但是有一句台词——社会上乱七八糟的,那就有一点逃避的样子了,消极虽也存在,但戏份大大减少。如果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话,这个点,这个角色,是很有话可说的。多少人厌弃了社会的乱七八糟啊,但是有谁能逃开呢?奶奶算是尽力了吧。
有一个很讨厌的角色,后妈。她是真的一点“求生欲”都没有,完全融入社会的烂熟味儿。她讨好地面对爷爷奶奶,但那本该是亲人呀,她又没有诚心,这样就关系很畸形,看着很奇怪了;她在公园时故意不让儿子和李玩亲近,这就更讨厌了,完全是小家子气和不可理喻;在饭局上,她完全阿谀奉承地面对上司,让儿子背三字经,呵,经典,可笑。感觉她没有温度,没有情感——暖的那种。
说到那个饭局,一群人大谈文化。下属说那个上司读书多,席间还一直讨论传统文化。说起来,像语文课,上司说一段话,引一些古言,下属抢着赞赏。不过语文课是赞赏那些古言,饭局是赞赏上司,好像是他自作的一样。而且,相较于语文课可爱的无聊,饭局却是熏人。而且许多商人喜欢喝茶,玩“串儿”,说古诗文言,大赞传统文化,在我眼里大多却仍是俗不可耐。
关于张雪迎,剧里的她很小吧,非常稚嫩。我看起来,全程没有带妆,连头发也经常没有梳得整齐——不是那种凌乱美,而是真的学生时代的不整齐。但是这样的她也很漂亮,眼角都是美,真是天然去雕饰。我已经忘了之前对她的所以印象了,现在就只觉得,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儿。
对于她剧中扮演的角色呢,一个室友看完说,她本来有棱有角的结果最后被改变,但是我觉得不是。首先,她不专心吃饭,不理解爷爷奶奶的关心(这里指温暖的关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小孩儿;其次,她虽然喜欢物理,虽然不愿意报英语兴趣班,但还是妥协了,而且并没有做出什么不同寻常的反抗,这一点都不“有棱有角”;最后,有一点对的,她确实被改变了。但是有多少人没有呢?看眼色说话,适时指鹿为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说这是自己的素养,考虑他人的感受,其实,早已超出范畴了啊。
这个电影拍出来导演应该很满足吧。
其实还有很多想写的,想到的,但是有些不合时宜,都分成一个个小段落了。接下来几天,应该都是相关的吧。
致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