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如何选题?
选题是研究的起点与方向,决定着研究结果的转化速率,选题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总的来说,研究选题大致遵循七大原则:
一、有用性原则
学术作品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为改变世界做知识基础。论文发表固然有毕业、职称等方面的直接考虑,但是绝不能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否则,即便最后论文勉强发表,也不会有理想的学术反响。选题之前,你可以问一问自己:会不会至少有一个读者因为我的研究而受益?
二、公共性原则
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告诫后来者:学术研究一定要区分个人困扰与公共议题。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公共性。学术,公器也。用张载的话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何将选题做得更有公共性?可以借鉴涂尔干的经典著作《自杀论》,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一个一个的自杀,而是自杀率,研究不同群体、国家的自杀率及其社会变化,进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杀可能是个人问题,但是自杀率却一定是公共问题。
三、经验性原则
尽管选题必须具备公共性,但与此同时,这个选题也必须具备经验性。很多研究者试图选择一个宏大、时兴的主题——客观说,这些选题更容易发表,但是研究者在选择它们之前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如果没有,是否可以通过调研等方式加以补充完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缺乏经验支撑的选题,不论大小,都易走空,最后做出来的成果也难深入、新颖,甚至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四、传承性原则
学术研究不是从头来过,而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再积累,今天的学术研究一般都有自身的学科视角,这包含了特定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脉络,它们是将研究深化的前提条件,研究选题的传承性就是指必须在某种程度上继承这些积累性成果,一方面是理论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方法的传承。
五、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不竭动力,研究选题亦需要创新。理论上说,任何选题都有创新的可能性,因此,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选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选题的创新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选题的创新往往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之上,很多优秀的选题往往是“旧瓶装新酒”,或者是“新瓶装旧酒”。“旧”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有时候,旧的仍然有人在用,就说明它仍有其学术价值。
六、现实性原则
好的研究选题,往往能够关照现实。尽管选题要学会务虚,即必须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进入到理论层面,但是任何学术选题都必须根植社会现实,能够最终对于现实社会具有有效启发,甚至能够促动社会行动,催生社会政策。
七、前瞻性原则
研究是滞后的,也是超前的。由于研究过程往往比较漫长,学术传播亦难一蹴而就,因此,选题最好对其研究前景进行预判,选择那些将来有可能成为主流、前沿的选题。陆学艺先生对此有一个生动的比喻:选题就像公鸡打鸣,先叫的那一个最能获得关注。因此,选题者要有一定程度的学术前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