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树杂谈】:“山不在高,有深则幽”说出了山的深秀贵在层次。“幽”说的是“幽邃”、“幽境”、“清幽”,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有纵深感,而要表现出纵深感,山势走向、层次处理、构图、表现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远”法之中,深远最适合表现幽邃。“落到画面上,会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所谓“入山惟恐不深”,就像风景区之路,大多小径多于主道,一是可以分散游客,二是可以隔出多个区域,让人有景可寻、可赏,通过曲径通幽达到幽静而深远之意。这幅作品,我用的是“深远”法,从山前窥视山后,称之为深远。我把着重点放在前山的勾勒描绘上,用笔方面,多用点,浓墨点、淡墨点、大混点、小混点……有聚有散、有密有疏、没有定相,所谓“积点而成,层层才能深厚”。
为了表现山体的厚度,我用大面积的泼墨在山体背处;为了表现山的广度,我让山体连绵不绝延出画面;为了表现山的纵深度,我做了前后多层山脉描绘,使得画面层层深厚。深远的颜色旨在浓重、隐晦,除了大面积的泼墨外,我用亮墨点在山峦峰顶、山石间隙、山体阴面,再用零星绛红点缀,前山用少许设色,只在中峰用青绿,远山用浅绛轻染,在近峰山顶落一凉亭,为了起到点晴作用,用朱砂染之。让观者联想,若停留此处,定有举之可见,求之却遥之感。山水作品不但要做到“幽邃”,还要做到“通”, 所谓通就是“通畅”、“通透”、“通气”之意,不然会让人有窒息之嫌。《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
所以,我做了很多的留白处理,留白即为山水画中的“虚”,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实结合,从而突出“幽邃”、“幽通”之意境。
作者介绍
杨宝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江苏省希望诗书画院副院长,希望工程江西慈善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永济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老河口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