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观察到两个微观现象:
①平时喝的牛奶涨价了,原来1.25L的牛奶是24块一盒,现在变成了26块。问了老板,他说是光明统一提价,未来是否会降价不得而知。总之,牛奶涨价了8.3%。
②学区房跌价了,原来杨浦区10万一平的学区房现在跌成了8万+一平,和周边没有学区的房子价格差不多,也就是说学区溢价下降了。
其实,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与需求挂钩。牛奶是刚需,哪怕关在家里,大家也是要喝牛奶的。但价格上涨也是有天花板的,如果涨到100块一盒,大家可能就改喝豆浆了,去寻找替代品。
学区房这个东西其实是伪刚需,之前那波涨价将家长的焦虑充分挑动出来,乱炒一波割韭菜。其实从需求的角度看,学区溢价会越来越低,因为需要上学的越来越少了。
中国2010-2020年新生儿数量:
2010年:16,008,000名
2011年:16,550,000名
2012年:17,860,000名
2013年:16,860,000名
2014年:16,150,000名
2015年:16,550,000名
2016年:18,460,000名
2017年:17,230,000名
2018年:15,230,000名
2019年:14,650,000名
2020年:12,790,000名
上海2010-2020年新生儿数量:
2010年:136,426名
2011年:128,877名
2012年:123,464名
2013年:124,062名
2014年:120,580名
2015年:118,668名
2016年:123,184名
2017年:118,267名
2018年:105,701名
2019年:98,505名
2020年:92,243名
过去10来年,全国新生儿少了4分之一,上海新生儿少了3分之一,对市场直接的影响就是幼儿园变多了,小学变多了,(未来)中学变多了,(未来)高校变多了,(未来)房子变多了。
而学区房价格下跌正是需求变化以后,价格向价值回归的现象。可以预见,当时带着高溢价去抢学区房的人,未来只能继续站岗,因为需求会越来越小。而带着6个钱包+杠杆去all in学区房的人,只会更惨。
反过来,我们应该关注和投资需求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比如“护理需求”、“药品需求”、“墓地需求”等。这类商品需求越来越大,其价格涨幅绝对能跑赢通胀。
最后,当我们在建立被动收入时,也要考虑被动收入能否抗通胀的问题。
过去20年,每月3000块的被动收入很香,
现在,每月3000块被动收入没那么香了,
未来,每月3000块的被动收入真正价值能有多少?
当我们通过投资企业获取分红或者投资房屋收租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对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需求未来会越来越多吗?
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未来会越来越高吗?
人们会不得不接受越来越高的价格吗?
人们有哪些其他可能替代的选择吗?
若出现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会被替代吗?
......
我们会发现,一家企业做什么,未来30-50年想要“长青”都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的美好也不代表未来一定也会这样。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让被动收入抗通胀:
①选择能抵御通胀的资产。比如,股息率较高、稳定增长的股票、通胀连接债券等,股息率高的股票通常净利润比较稳定,公司盈利能力较强,且有分红政策,能为我们提供稳定的现金流。
②多元化投资组合。将资产分散到不同的行业中,而集中于某一只股票。例如,同时持有股票、房产、债券等多类型的投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某一个资产类型被通胀影响的风险。
③持续提升被动收入规模。不断通过再投资扩大被动收入,之前看到一个做法:每年收到股息以后,将一年生活所需留下,剩余部分换多一点股票或基金,然后不断存股。不断地股息复投可以积累越来越多的股权。
④谨慎考虑通胀保护类投资。比如,黄金、大宗商品等,但这类东西不产生被动现金流,属于价格博弈。如果你能看准黄金、大宗商品的走势,那么理论上你也能看准其他资产的价格走势。事实上,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