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儿童健康讲记》有段时间了,心里总觉得还需梳理一翻,让书与自己结合才算完整。
读完此书颇有收获,想起这本书时也会觉得心里很踏实,可能是唤起了我:自己才是那个最根本最重要的起点的感觉吧!
喜欢李辛老师说的:
“让一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长大,我们作为父母或老师、医生,不是粗暴地去给他定一个调、一个标准。我们只是给他创造一个环境,维护好他的格局,做一个“交通警察”而已,让合适的东西在合适的时候流入,在不合适的时候流出而已”,因为“人的精神成长,第一步,先要找到自己,认清自己,但也要明白不局限于此,然后在生活中渐渐扩大自己的精神疆域。否则,有可能会固化在对自我的认同和执着上”。很开放、流动的成长解读,不只适用于成人,其实,想一想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在两岁半左右开始把“我”的意识运用于交往之中,然后慢慢明白什么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也开始对自我力量有了探索。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一个强大的能力,都来源于一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
因此,认识自己是我们一生都在探索的东西。又或推理,教育是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探索自己的环境,如何维护孩子的格局,又或者缩小到如何做到不去粗暴的标准、规则而给了孩子一个受局限的思维,我想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那么,就又回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教育的标准在于你内心的舒适度”,因为“父母的能量对孩子很重要”。当爸妈能追随自己内心感受,以和谐、自然的感受去和孩子相处,那就在家中有一个和谐自然的成长规则,又比如,心理学专家李雪老师的观点: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来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试图训练孩子守规则的父母,如果训练过程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么规则对孩子就意味着痛苦,一旦脱离了惩罚或奖励,他便不会自愿遵守规则。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
也是哈,毕竟我们都曾经也是孩子,我们也曾觉得,任何不以我们内心事实为依据的评判指责都像是“耍流氓”,那么同理一下孩子,我们就知道尊重感受是多么重要了。
说到这就又想起我们分享过的一本书,想到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称之为,放逐四海皆通的沟通大法,大家还记得吗?
话锋一转,就想到一位妈妈的担心,在一次读书分享后,这位妈妈说起她孩子的敏感,又举了很多个栗子,于是,我问她:你的孩子是不是比较有创造力?善于观察事物?然后她问我:为什么觉得她孩子是有创造力的?听完,我只是反问到:“你没有发现孩子有这些特点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发现,不过有时候我发现了,但我会有很多担心,我总是有很多担心,不停的陷入担心。”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只是说:“那就先照顾好你自己,先看看如何放下你的担心吧”。其实,《儿童健康讲记》中李辛老师的话,我认为可以更贴切的解读这位妈妈的困惑:“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心里的东西,如果你持续在一个担心的、老觉得不够好的状态,问题就会一直很多,最后这个状态会固化”。而固化了就会很难改变。又想起,前段时间两次较长的倾听,从中也不难发现作为父母“不这样就会那样”的设定习惯。
也因此看到许多父母在存的循环模式:
希望孩子好(健康、正直、善良……),却用了担心他会的不好的念与行动,结果当然是不同的!
以此文抚慰自己,也提醒自己、朋友:护佑好自己的起心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