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动,看这个!”“我就要看这个!”兄妹俩几句争执声之后紧跟着传来了妹妹哇哇的哭声。坐在远处的我听到哭声,心里哎了一声,又要出手去教育了。
我把iPad从他们的手中拿走,并严肃地告诉他们:“因为你们刚刚都只想到自己,所以现在你们都不可以看了。”妹妹一听,原本委屈的哭声又高了几度。哥哥一声不吭地坐在沙发上。“虽然动画片不能看了,但我可以安慰你。”于是我向妹妹伸出手,她习惯性地扑到我怀里寻求安慰。我一边拍着她的背,一边继续碎碎念刚刚他们错哪了,如果彼此有个商量会更好。
突然有一个问题跑进了我的脑子里,“真的不可以改变了吗?可以不可以重新来一遍?”在短短的几秒钟里,我想到了一个吴熙娟老师曾经课堂上分享的故事。
有一对夫妻俩(原谅我没记住他们的名字)都是社会建构方面的大师。有一回丈夫回到家脸很臭,然后妻子看了就很不舒服。因为他们都是社会建构的老师,知道关系可以不断的建构。然后妻子就跟他说:“你可以出家门再回来一次,用不一样的方式回来吗?”丈夫马上就知道自己进家门脸那么臭,一定会对关系是不好的,太太会不愉快。所以他就出家门,进来的时候就不一样,很欢乐,然后去谈谈发生什么事情。
医学取向的思维模式常常会通过外在行为来分析人的内在问题。两个抢ipad互不谦让,大打出手的兄妹,就是自私的孩子。当这样的标签一贴上,好多曾经发生的只顾自己故事一下子跑出来,让这个标签贴得牢牢的。人就被困住了。就像此刻,他们因为自私,不能看动画片,要在那里消化被批评教育带来的不舒服。谁消化完了,谁就可以站起来自己再去玩别的东西。
此刻除了去消化那个不愉快的情绪,还有没有更积极的事情可以去做,甚至那个期待的动画片还有没有机会再去看呢?
有!那就让镜头倒回去,重新再来一次吧!让故事不只是争抢的版本,还有解决问题的版本。
于是我充满好奇地跟他们说:“欸?如果再来一次,你们会想到什么办法?”原本低垂着头在沙发上的哥哥马上抬起头,兴奋地说:“可以妹妹先看一集,我再看一集。我是哥哥嘛,我要让着妹妹。”听到这句话,那一刻我好感动。如果就剪辑这一段来看,哥哥的愿意想办法,谦让就被看见了。我喜欢这一刻的流动。于是我问妹妹要不要这个办法,她马上点点头。接下来的画面非常和谐,兄妹俩轮流拿ipad去看一集自己想看的动画片。
社会建构的思维认为人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建构,不断发展变化的。“咔!刚刚这一段演得不好,再来一遍!”生活中,我想要多邀请这句话,来建构喜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