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旅途中的一盏孤灯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唐诗50讲》。
长久客居异乡,或者常年漂泊在旅途上,无法回家团聚,古人把这样的情形称为羁旅。在羁旅生涯当中,往往只要一草一木就能牵动人的愁怀。
这一个单元里,我们来谈几首羁旅主题的诗歌。有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写出了“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名句,牵动千古的乡愁;还有李白的两首诗:《关山月》写两地离别的思念,《春夜洛城闻笛》让一段笛声成为所有异乡人的催泪剂。
当然,说到羁旅,也少不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读懂这首诗,也许你更能理解古人为什么漂在路上。
回家过年,这几乎是每个中国人都有过的经历。即便年年都有很恐怖的春运高峰,但哪怕你在千里之外,总有各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能帮你在除夕之前到家,和家人一起团圆守岁。就算真的赶不到家,至少还有电话和视频可以帮你。
但古人就没有这些条件了,一旦背井离乡,回家就永远是一段跋山涉水的艰难旅程。平时也没有任何方便沟通的方式,只有书信,却不知道能否寄得到家,也不知道一封信到底要在路上耽搁多久。
就算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心里也总是悬着,不知道自己离开了这么久,家里会不会发生什么变故。所以才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的诗句。
我们必须知道古人的平均寿命很短,古代医学也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即便是高门大户里的青壮年,也很可能被一场平平常常的病夺去生命,小孩子的夭折更是很常见的事情。
古人生活当中的不确定性远远高于今天的我们,所以他们才会格外地不忍离别、渴望团聚,聚散离合因此成为古代诗歌里边最常见的主题。
这一讲先从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名作,被誉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胡应麟《诗薮》)的《除夜宿石头驿》谈起。当不顺心的人生遇上不顺心的旅程,诗歌会成为最好的宽慰。
1. 孤独的除夕
我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题目:除夜就是除夕,石头驿是一座驿站的名字。这首诗是戴叔伦晚年的作品,当时他在江西做官,大约要取道长江返回江苏老家过年。
时间已经到了除夕,他却滞留在半路上,独自在驿站里过夜。所谓驿站,唐代的官办旅社称为驿站,通常只接待公职人员和外国使臣,私营旅社称为旅馆,完全商业化。
诗的题目需要如实交代背景,所以点明石头驿这座具体的驿站;而到了诗的正文,诗人往往会化实为虚,所以戴叔伦用“旅馆”这个词代替了“石头驿”。
于是,任何在旅途中住宿休息的人都可以更加直接地从诗句里得到共鸣: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今天到了春节期间,大城市往往会空掉一多半,各地的旅馆也冷冷清清的。唐朝的情况虽然没有今天这样夸张,但到了除夕,该回家的人通常都已经到了家,和家人一起守岁,旅馆里边也不会有几个人的。
戴叔伦偏偏要在旅馆里边度过除夕,当然孤零零见不到旁人,只能守着房间里的灯火,那就是自己仅有的陪伴了。
“旅馆谁相问”,一个问句,表示没人和自己搭话。“寒灯独可亲”,只有寒夜里的一盏灯火相伴,这是茫茫黑夜里的唯一一点光亮。
接下来的两句是全诗的诗眼,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夜,过了夜半就是新的一年,而在团圆守岁的传统里,诗人却没能及时到家,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到家。在工整的对仗里,忽然涌出刻骨的悲哀。
其实从江西到江苏,路途并不很远,“万里未归”貌似过于夸张了,但是用古汉语铸成的诗歌语言有着很大的模糊性。
一句“万里未归人”,我们既可以理解成诗人已经漂泊了千里万里,至今没能返回家乡;也可以理解为心理距离上的“万里”,和家乡的地理距离已经不远了,但因为除夕的缘故,会让人产生天地悬隔、咫尺天涯的伤心。
因为伤心,所以反思:“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这两句是倒装句,如果改成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悲前事之寥落,笑此身之支离”。
在外做官这么久了,种种往事,桩桩件件,没有哪一件是顺心的,身体也变得衰弱多病。自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远离家乡、远别亲人,到底值不值得?这样想来,如今的寥落和支离岂不是咎由自取,既可悲又可笑么?
诗的结尾两句貌似唤醒了一点正能量:“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明天起就是全新的一年了,自己应该也会从愁苦和衰老当中振作起来吧?
但全诗读下来,我们只会觉得所谓“明日又逢春”不过是强作欢颜,甚至是一句反讽。愁颜还会更愁,衰鬓还会更衰,连今年除夕都不能属于自己,来年的春意又怎么可能属于自己呢?
2. 佛法里的孤灯
羁旅之中,最醒目的意象就是孤灯。白居易有一首《除夜寄弟妹》,用同样的意象写出同样的悲伤:
感时思弟妹,不寐百忧生。 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 病容非旧日,归思逼新正。 早晚重欢会,羁离各长成。
读音标注:归思逼新正(zhēng);早晚重(chóng)欢会;羁离各长(zhǎng)成。
诗人和弟妹分别多年,除夕也不能团聚,对着一盏孤灯不禁百感丛生,无法入睡。
第三、四两句是一组很经典的对仗,“经年”是年复一年的意思,“万里”对“孤灯”,“经年”对“此夜”。
用最大的数字对最小的数字,用漫长的时间对短暂的时间,彼此映衬,显得距离格外的远,孤单格外的深。
如果常年羁旅漂泊、浪迹江湖,和亲友聚少离多,孤灯几乎会成为每一个夜晚的唯一陪伴,这一点光明也就显出无限凄凉了。
宋朝诗人黄庭坚写过一个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自己和好友曾经在桃李春风下把酒言欢,而一经分别转眼已是十年,两个人在不同的轨迹上过着同样漂泊无定的生活,度过了多少个只有孤灯陪伴的夜晚。
孤灯在什么时候才不会孤独呢?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唐朝诗人钱起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精彩的答案。他有一首纪念离别的诗,题目是《送僧归日本》,为一名渡海回国的日本僧人送行,诗句里满是佛教意象: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读音标注:水月通禅观(guàn)。
这首诗里,每一句都用到了佛教意象,非但完全没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反而处处一语双关:既可以从字面上做写实的理解,也可以从隐喻上做佛学的理解,这是很高明的写法。
我们只看最后两句:“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怜”的意思是“爱”,“一灯”字面上就是一盏孤灯。随着僧人的船只渐行渐远,船上的那盏孤灯也让岸边送行的诗人渐渐看不清了,所以你会觉得奇怪:
茫茫海面,一盏孤灯,怎么可能“万里眼中明”呢?从字面上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诗人常有的夸张,最多表示诗人站在岸边,望着越来越隐约的灯光,久久不忍离开。
但在佛学的角度,这个意象来自唐朝很流行的《维摩诘所说经》,简称《维摩经》。经书的主角维摩诘向两万名天女传授逃出魔宫的方法,这种方法叫作无尽灯。
它的涵义是:菩萨度化世人就好比点燃一盏灯,这盏灯还能继续点燃千百盏灯,使漫漫黑夜变为无尽的光明。
僧人传播佛法,就像一盏灯点燃千百盏灯。金庸小说的人物里边,“一灯大师”的法号就是从这里来的。
与钱起告别的那位日本僧人又何尝不是漂泊在羁旅中呢?“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渡海跨国的漂泊又何尝比戴叔伦、白居易的羁旅更轻松呢?
僧人毫不介意“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也不会在“万里经年别,孤灯此夜情”里生出多少伤感。
一盏孤灯,既可以是江湖夜雨里的凄凉,也可以是一灯燃百千灯的无尽之光。或明或暗,全在心法。
今日得到
长夜孤灯是羁旅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孤单跳跃的灯火最容易让诗人想到自己那颗在孤单中搏动的心,尤其在小小的灯火之外,是吞噬天地的黑夜,把灯火映衬得更加孱弱。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是戴叔伦最有名的诗句,是千百年来在除夕不能回家的人们最容易想起的诗句。
钱起借用佛学概念,拓展了孤灯意象的涵义。“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一盏孤灯也可以造出这样开阔的意境。
今日思考
你有没有过羁旅的感受,有没有在除夕孤身在外的经历?这些时候,你都是怎样排遣孤独的?你想起过哪些诗句?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
点击图片可分享
用户留言
Allelujah 朱磊
2018年12月11日
3
6
273
分享
右星星
2018年12月11日
5
4
217
分享
希夷
2018年12月11日
1
1
122
分享
去得到App,在底部「学习」中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