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晚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
二、教育思想
(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
王阳明继承孟子的“内发说”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要求人们凭借自身所有的“是非之心”克服利欲。将“格物”理解成“格心”,要求把私念私欲一一追究搜寻出来,要求人们懂得知与行是合一的。正因为“良知”人所固有,作为知识和道德增长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心体”展开、发育的过程。他以养育婴儿和种树为喻,指出教育与这些一样,就是使其随时扩充,但要把握好分寸。
(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认为儿童处于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精力、身体、智力等各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什么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逾越,教学若不考虑学者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把这种量力而教的思想称之为“随人分限所及”。 体现在个体身上就是循序渐进,体现在不同个体之间即因材施教。
(3)论教学:
1)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无不可学。
2)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 知行并进,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以致良知为标准,知是知天理,行也是要行天理,人只要切实的去掉人欲,保存天理就自然达到知行合一;
② 自求自得,要达到自求自得,必然采取独立思考的办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形成自己的
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
③ 循序渐进;要求在教学上要顾到学者的心理发展水平;
④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给以不同教育。
(4)论儿童教育:
首先,他批评当时儿童教育的失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致使儿童厌恶学习。
其次,他从良知说出发,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要求教育儿童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方法进行教育,总之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第三,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第四,他强调“随人分限所及”,量力而教。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的接受能力施教,是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具有历史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