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是18世纪出版的经济学专著,作者是英国(亦是苏格兰人)经济学家暨哲学家亚当•史密。
这是一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它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三十多个章节,分别叙述了形成及改善生产能力的原因,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及讨论了资本的性质和积累的方式,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分析了有些政府产生赤字和国债的原因,及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学说对英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在他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他关于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而马克思则声称他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体系解决”的思路;一个国家要发展得好,具体应该用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自本书发行至今已走过的八十年来,这个问题其实早在不同国家的实验中已得到了答案。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篇对“分工”的定义,就奠定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学的基石。他叙述了自人类有历史以来,就形成了一个个分工合作的群体。他说:“而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即便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人,若是没有成千上万人的合作,即便想按照他习惯的简单舒服的方式生活也不可能。在文明社会里,任何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亚当•斯密说,“而达到这种帮助的并不仅仅因为是他人的善心,而是诉诸对方的自利心,那就是你给我你所要的东西,从而达到了你所要的东西,这就是交易的意义”。
在动物的世界里,没有这种分工和交易,即便有短暂的捕猎的合作,一旦失去了眼前的目标,这种合作关系便会瞬间分崩离析。因此只有人类发展了生产力,而动物由于缺乏交换能力,不能将各自不同的能力转换成群体共同的财富,因此每个动物不得不分别独立地养活和保护自己。
文明最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由于地中海没有潮汐,很少巨浪,因此非常适合航行,也因此促进了沿岸国家的交易和经济发展。古埃及之所以很早发展起来,是因为他们有一条入海的尼罗河,河流灌溉了两岸,也促进了商品贸易。世界上所有呈现过古文明的地区,都有漫长发达的水运。中国有长江和黄河,印度有恒河和印度河,而中东古国巴比伦处在两河流域。非洲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不开化,因为他们没有像欧洲那样的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和地中海。而有些民族和地区并不鼓励对外贸易,他们似乎从这些内陆航运中获得了巨额财富。比如像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也因此他们的经济得不到持续的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并引领西方走上经济发展的快速路。出身于苏格兰的亚当•斯密毕业于牛津大学,在学期间深受自由主义精神启发,之后在担任大学讲师期间主讲英国文学,之后逐渐讲授他的自由经济学理论。
亚当•斯密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计划和干预,他说“市场上每种商品的供应量都会自动适应有效需求。因为,供应量少于有效需求,对卖方市场有利,供应量多于需求,对买方有利。”出于对各自自身利益的关心,买卖供需双方会自会调节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商品价格的各组成部分也会回升到各自的自然律,从而整体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将趋于一致。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再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他认为这种干预所带来的垄断,将使市场的经济规律失衡,使民众蒙受不应有的损失。他说,“垄断价格是向买者勒索的最高价格,或者认为买者会接受的最高的价格;自然价格,或者自由竞争的价格,是买者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也是他能够继续从业的最低价格。”而计划经济则是国家垄断,它使市场的公平竞争不复存在,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国富论》中,对于商人在增加资本的过程中,亚当•斯密提出市场应受到“一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后世的主流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亚当•斯密所创立的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指的是市场是在确保每一个人出于自利所作的行为都能够使所有人获益的自然规律。而另一些经济史学家认为关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应该从当时流行的神学意义上去理解,即天地万物的总和是受神的意志来控制,“看不见的手”即可视为神的旨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