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带着一本《人类简史》,一本12年的班级日志,还有各种心情,进入了省培研修班的北京会场。
沉闷的枯燥的程序化的开场,境由心生,果然是这样。
然后宋东升老师开讲了,主题是“专心 专业 专长”---关于核心素养的专业发展与思考。
我的工作也开始了,计划开始整理以前的工作日志,沉不下心做,便开始读书《人类简史》,勉强读了几页,但宋老师却开始提问了,“您对专业的理解是什么?”实在是害怕自己被提问到,不敢再继续看书,便开始思考宋老师的这个问题,这时已经有听课老师很主动很专业的回答了。“专业知识,教书育人⋯⋯”内心很惊异于其他老师们的知识的专业性和参会的热情,更愧疚于自己消极的表现。
而此时随着宋老师越来越深入的讲解,也越来越体味到宋老师的专业水准之高了。
参加培训的消极心理一方面来自于我自从08年做班主任以来,已经很多年没有把生物教学作为我研修学习思考的重点了,总把自己定位为为班级各科老师服务的后勤保障员;另一方面常年在高中的工作,总觉得自己最需要的是如何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培训,而不是这些关于“课程课堂等等”的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而自己这些消极的思想授课专家宋老师并不知道,他依然在按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讲解“名师名在哪儿”“个人成长思考七问”“核心素养是什么”⋯⋯
在宋专家深厚功力授课吸引和与会老师们热情参与的刺激下,思想终于被完全带到课堂上,放下了所有的私事和杂念,也开始思考这些专业性的问题。
(一)我对一个教师专业的理解是什么?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假,同时也承载着社会文明,文化的传承,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上对老师的要求近乎定位于以神的标准。所以,一个专业的老师应该有良好的师德和职业操守。
而社会历史积淀的知识文明传承要求老师们应该有精准而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传授形式全面而灵活的教育智慧,以及对学生学科兴趣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所谓学生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培养基本已经蕴含在里面了。
作为老师,我们不但对社会把老师放在精神制高点的苛刻表示不满,更对我们操着卖白粉的心拿着卖白菜的钱表示愤慨。而今天,宋东升老师一句话就解释了这个问题,从老师的职业功能来说,这样要求是合理而必须的,从老师现状上来说,要想提高待遇咱得自身先达标才行,而不只是着眼于自己养家糊口。
(二)教书匠与教育专家的区别
作为高中老师,更感兴趣于快速提高学生成绩的妙招,更感兴趣于中学教学高手们现场说法对不对?
每次听专家讲这些理论,总有老师感觉大而空不实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宋老师举例讲到钱梦生的授课,讲到魏书生的管理,没有具体而全面的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学中的细节。很显然,专家已经把他们的实战做法上升到了系统性的理论总结了。
我们总是拼了命的要自己成为一个技术最好的泥瓦匠,却不知道专家老师是定位于培养与会老师们占位更高,争取成为教育专家而不是熟练而优秀的技师。
(三)专家与教师的区别
宋老师讲到一个例子:北京四中要求陈景润下课,陈景润有着深厚的数学知识功底,却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由此也想到了我在工作中总是会很佩服知识渊博的老师,同时替因为老师没有亲和力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很好听他课的学生感到惋惜,觉得学生们真是傻买东西只会看包装。而宋老师的讲授也帮助纠正了这个误区,学生毕竟是个孩子,习惯和性格都是不成型的,需要我们老师费心用巧妙的教育艺术达成教育目的。而这也恰好是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
所以,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一个专家却未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四)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教学方法上,应该运用问题教学,用真实的问题要求学生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简言之,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名师“名”在哪里
这些名师们大都一肚子案例,能够随时应付各种教育现场,教会各种特点学生而不是一个模式一用一辈子,名在专业,名在专长,个人加一句:名在可成长性。
(六)一个案例的启发
说中国式过马路的中国式处理方法:先现场罚款,然后单位一把手领人,单位扣罚奖金,单位精神文明称号取消,然后各种通报。以达到治理的效果'。反思我们的育人,班级管理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方法会被用到,甚至还被誉为好方法。
最后,感慨点题外话,一个老师的成长与进步,也是一个学校的成长与进步,因为学校的教育水平和育人高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老师们的水平。所以,在学校具体授课工作是为公,在北京个人学习成长也是为公。放下内心的不安和自责,安心学习,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