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这样一种人,不是父母,却给了我们慈母严父般的关爱;有这样的一段情,它不是友情、爱情和亲情,却在很多个时刻,超越了朋友、情侣和血缘。这样的一种人,这样一种特别的情,特别的爱,是老师。
又是一年教师节,今时,手中这支薄弱的笔带着我拾回了那遥远的记忆,那份关于老师的记忆。细细思量,在心里,印象深刻的老师不多,有些甚至名字都记不全,只知道以姓氏称呼老师开头了。唯有一位,有关她的点点滴滴我都铭记于心上,她就是我初中时期的语文老师:蕈云霞老师。
犹记得初见蕈老师,中等匀称的个子,标准的鹅蛋脸,白嫩细腻的皮肤仿佛吹弹可破,梳着长长的麻花辫,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一眼看去,就像望见了一汪清泉,让人在燥热的夏季里感觉到丝丝清凉。
她一开口,温和厚实的嗓音让人倍感温暖亲切,循循善诱的授课讲解,几乎让我听得着了迷。要知道,那时候的蕈老师,只是一个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不久的新任老师,如此风范,怕是许多新任老师们望尘莫及的,更是让我肃然起敬。那时候,只觉得语文课的时间太短,见着蕈老师的时间太少,她还给我们上音乐课,教的第一首曲子是李叔同的《送别》,她那美妙的声音是永远都听不够的。
后来的岁月里,我想到,如果这世间真的有所谓的“一见钟情”那么我想,我对于蕈老师的这种喜欢,大概就是一见钟情了。
淡淡的,浅浅的,喜欢着,仰望着,却深深地记着有关她的一切。她的每一句表扬当成莫大的鼓舞,她的每一句教导当成鞭策,激励着自己不断进步,把每一件事力求做到最好。
从上学起,就严重偏科,理科都是差生,也遭遇过个别老师的厌弃。我却满不在乎,仍然乐此不彼地只独独游弋在语文历史的海洋里,那时候,班上最积极活跃,大胆举手发言的就数我了。这点源于自己始终抱着一种“不懂就要问”的无知无畏的态度,也源自于对语文的热爱,更源于对蕈老师的喜欢。
记得每一堂的语文课我回答的问题都居多;也记得每一次蕈老师布置的周记,也属我超质超量的完成,而且都会被蕈老师用来当做范文在班上诵读。
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是有些飘飘然的,以至于有一次竟当堂向蕈老师提出了一周一记太少的建议。因此引来了许多同学的反对意见,尤其是我的班长同桌,一个理科成绩全班第一的女生,却最害怕写作文了,自然,这个轻狂的建议是没有被采纳的。
人生或许从来都是如此,享受得了高处的荣耀,也得学会接受面对低落之处的失意。
飘飘然的日子没有“沉醉”多久,我很快地便收起了自己的锋芒与骄傲。
那是一个午后的语文课上,照例是提问回答时间,而这次的提问不是别的,是我最欠缺的拼音知识点。
当初在上小学时由于没有一年级的指标,需要等一年才能上,而我却任性地选择了直接跳到二年级,虽然在后面的学习当中有恶补拼音,但始终因为方法不对自己又没有非常注重,很多拼音还是混淆不清。望着黑板上令人头大的拼音知识,我头一回感到了焦躁与漫长,只是默默地低着头,祈祷着老师不要点我的名。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我的名字似乎是机械似的第一时间就从蕈老师口中飘了出来。记得当时的我头脑一片空白,磨磨蹭蹭的站起来走到了黑板面前,紧张到连知道的答案也没有能正确写出来。放下粉笔的那一刻,泪水很不争气的就溢满了眼眶,我在等着被同学们嘲笑、等着被蕈老师责骂。结果,我等来的是蕈老师轻轻的一句:你先回到座位上去……
那节课是怎么上完的,现在想起,竟是无从记忆了。只知道,这件事并没有给我留下任何不好的心理阴影,蕈老师的不言不语,反而让我从中悟道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对自己有所要求,远比别人的苛刻责骂更有效。
后来,学校出了杂志,蕈老师鼓励推荐上稿,这一次,我没有听老师的话。那时候,我便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没有足够优秀,我对自己还有要求。喜欢文字,也只是想单纯的安静地写自己喜欢的,无关其它,不要小小作者的标签,不要华丽的头衔。
我很庆幸,在少年时期遇上了这样的一位明师,也许她做的这些很普通,没有多少值得歌功颂德的事迹。但是于我,是心灵上永久的慰藉,我会永远记得,在我一无所知全是错的时候,有人对我不责不骂的微笑和宽容,仍然只记得我为数不多的优点与长处。
这份宽容,乃至这份懂得,是值得我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终生铭记的。
这份特别的情,特别的爱,在岁月的长河里,从未被遗漏,早已被镌刻在心中,永远不能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