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奇特的一生》,震撼于主人公五十六年如一日的做同一件事,还震撼于一生其成就之多、涉猎之广。通读完本书,最想聊聊下面几点。
时间
想象一下,有一家银行,每天往你的账户充值 1440 块钱…… 如果你嫌多,对不起,必须给你那么多;如果你嫌少,对不起,就只有那么多;如果你竟然没花完,对不起,虽然第二天还会给你再次充值 1440 块钱,但前一天没花完的自动清零……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别说,这世界上还真有这种银行,叫做时间。
上个月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认真的去想我该如何做,但我知道这笔钱的每一块之于我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平等的,当时的我并没有类比到时间上去。直到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时间没有三六九等,它的每一分每一秒之于我们都很重要,都是平等的。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习惯性的为时间划等级,忙碌的时候恨不得争分夺秒,无聊的时候却不惜杀时间。
同时,我们从上也可以看出:
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在于它不得不用。时间不能倒转,也不能储存起来,把多余的时间放在仓库里,要多少取多少。
事实上,对于我们,所有的时间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时间,因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生命中的唯一。
每一天都是普通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一天。
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格拉宁(《奇特的一生》的作者)在翻看柳比歇夫的日记时发现,基本上每一年都千篇一律。每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账单明细,记着当天干了什么,用了多少时间。里面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内容干涩冷漠,就像会计账目一样。
由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日志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仅仅是针对于事件本身的时间记录,所以它客观、公正,恰能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而现实生活中日记通常会有大量的感情掺杂其中,因此它里面的现实往往可能会扭曲成我们所期盼的现实而非现实本身。
《奇特的一生》的作者并不是柳比歇夫本人,逝者已去,他开始进行时间统计的原因已无从谈起,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时间统计法的意义。在我看来,柳比歇夫每天几分钟、每月几小时、每年几天的时间统计,最大的好处就是成为了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注意力花费到了什么地方,时间用在了哪里。上帝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它就回报给你什么。之于我们,透过这面镜子,我相信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活成今天这副模样,因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不得不说的是,柳比歇夫具有钢铁般强大的意志,这不仅仅在于他56年如一日的时间记录,更在于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弱点并且敢于暴露在大众面前。
于我们而言,生活习惯了装,即使你面前站的是你自己。
人生的容量
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开始问我自己,一个人这一生到底能有多大成就?
答案是不可估量。
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遗产,以至于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然后我又开始想,柳比歇夫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在这里我并不想评判他这样活到底好不好,但我认为他是快乐的,因为他这一生都是在致力于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目标:1918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柳比歇夫提出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在旁人看来,这是多么大的幸运,又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因为有目标所以他的生活方向是明确的。事实上,他的一生,对此矢志不渝。也正因为如此,使他比别人更早的明白:“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向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方法:时间统计法之于他就是一个工具或者一种方法,除了像一面镜子以外,它还帮助他总结、反思,然后制定下一步计划。此外,时间统计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逐步进化的。发展到后来,时间统计已经成为柳比歇夫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离开了它他就没有办法工作。
持续的行动:在这里我并没有用“坚持”这个词,因为坚持本身包含着一种不情愿的情绪。而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享受,对,就是享受。这种56年如一日的记录,在我们看来,可能是枯燥、痛苦或者乏味,但柳比歇夫却是在享受这个过程。我想这就是热爱的力量吧,就像瑜伽、跑步之于我,从来都不是痛苦而是享受一样。
最后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做时间记录,可仅仅月余就已夭折。可见,打败我的并不是敌人,而是自己。随着年纪渐长,越来越坚信一句话,只要你坚持下去,你就已经战胜了99%的对手。
不要小觑日日之功,长期坚持下去,时间交给我们的答卷叫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