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43子张第十九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甲午月壬申日,五月十五,2016年6月19日星期日。
一,子夏说,仁不是从外面去求得的,仁就在自己这里,怎么做能求仁得仁呢?通过四条做法体会所存之仁,按此功夫做去,则会心得深刻。
第一条,博学,博学于文,即,广泛地学习。
第二条,笃志,志意笃定,即,笃信中道,信心坚定,不为动摇,必期于成。
第三条,切问,问自己已经学习过但是尚未领悟的事,不要做些浮泛之谈。
第四条,近思,思考那些我能切实涉及之事,不要做些漫无边际之想。
二,两个关于"仁"的问题。
1,程明道程子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就在其中了呢?"
程子接着说道,如果明白了这个问题,便是徹上徹下之道。
徹上徹下之道啊!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个徹上徹下之道,关系可不小。
2,索性再加一个问题。《曾国藩修身十二法》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第一条,第二条,"体念来复之仁心",过去一直悬着,存疑待考。今天一并打包,合在一处问问。
三,两位先生的讲解。
1,朱熹先生讲解说,这四样功夫属于《中庸》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之事,没有涉及到力行而为仁呢,但是呢,做这四样功夫,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所以说"仁在其中"了。
2,"心不外驰"与"所存自熟",是因果关系吗?
王夫之先生讲解说,两者不是因果关系,两者各自独立。
3,先说这"心不外驰"。
朱熹先生反对人们一味在应事接物上"求仁",这么个求仁法,因为应事接物多歧,标准不一,意见分歧就多了,往往就朝着计较算计的功利方向去了。既然应事接物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啥也不想,空置此心,这个办法行不行呢?这会变成猪八戒他兄弟,修成个白痴,何苦来哉?这两种形式做法不同,但都属于将心外放而不求。
怎么办呢?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这四样上头用功,则心之所存,都是仁之所在,就能做到不使一念驰于仁外。注意,不是用这四样功夫制住此心。
4,再看这"所存自熟"。
"所存",就是存仁。存的是仁所体现于事理者,存的是所学所志所问所思中,所选的仁而有所心得的。
这里所讲解的,还是知和行的合一。
心,它原初的功能里面就有应事的作用,而事必有它的道理。其事其理,都散见于经文典籍上,肯学习都能学到。那么,博学而切问,就能够得见事中之理,而不是只当一个看热闹的看客。再者,笃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必为,不说空话,着实去做,再加上近思,近思是什么意思呢?体验它、从中提炼出自己的心得,这样一来,这些事理都是心得了啊。就这样下功夫做去,则可以领悟到:仁就在我身,事理都是明的。就这样下功夫做去,"体念来复之仁心"就能够得其实,就在这学、问、志、思之中可以体验仁,所以说"仁在其中"。
程明道先生所说"徹上徹下"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即下即上,不当舍下而別求上。正合孔子"下学而上达"之旨。
四,小结:
由此可知,不是我之外又另外有一个仁要去求。仁本在所学、所志、所问、所思之中,从这四样功夫里体会仁而力行之,则可以存心、放心、乃至于扩充而得浩然正气之正。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