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徽道记
己亥伏尽,七月廿一,吾与妻游于石台仙寓之古徽道。
仙寓古徽道历史悠久,自唐历清,连接皖南石台、祁门、东至三县,亦是古徽州通往赣地饶州的省际大道,亦即古时的“国道”,经济军事地位甚高。吾所游者,只榉根关一段,入口有牌,石门古老,青石条条,树木森森。
一入古道,光线陡暗,视野难伸,只有石板台阶蜿蜒向前,树缝间偶有阳光洒落,斑驳迷离,山谷无声,唯有数只飞蚊萦绕身前,嗡嗡恼人。因时光尚早,游者不见,沿途风景又多是杂树伏竹,如不是“古道”在心,深入几百米就能让人决然回头。道随山行,忽上忽下,有山谷水流处多有损毁,幸亏近日晴热,否则有心也不可行了。转过一道山梁,在平直宽阔处有一断垣残壁,立有“古稀亭”标牌。此亭乃当地一七十老翁为谢天恩,行善事而立,百年风雨侵蚀,顶虽已毁,路虽已弃,斑斑石墙还是让人看到古道热肠,善心义举。据说黄梅戏《徽州女人》曾在此取景,可惜当年搭建的竹屋已不见。
古亭渐远, 道旁一新牌旧碑侧立草丛,旧碑文字漫灭,难以辨认,只“输山碑”三字还可看清,细读新牌,方懂此碑含义。输山碑记载的是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为保护生态,防止水土流失而订立的乡规民约。碑文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云。源头李佳公植下、李岳祥公植下、李㻑公植下、李茂公植下。道光八年秋七月”。 看得此碑,对仙寓山民更多了一份敬重,种瓜得瓜,今日大山村能如此吸引游人,多年之前已有了因缘。
细究稍息之后,历阶 而行,又见一碑立于道旁,上有“徽商林”三字,眼前山林也与别处不尽相同,多为青翠细小的树种,应该是楠木,但已有不少枯死倒伏在地,种上了茶树。据说此树林是08年奥运之时,天方集团策划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活动时所种,名为徽商林。行到此处,新修的山路就在头顶,观景台上欢呼喧哗之声就在耳边,古道上的视野也陡然开阔,云海远山尽在眼前,妻禁不住纵情长啸,山鸣谷应,前方古道树林里也有人长啸呼应,山谷因此也热闹起来。
因给公路让路,这段古徽道改道而上,陡然变峭,台阶也宽窄不一,有古老的青石板,又有修路挖出的山岩片石,爬上二十几级,就不得不喘气歇息,眼看台阶如天梯,真是畏之如虎。恰此时,上面有七八人侧身而来,狭路相逢,他们也坐下歇息。一路行来,不见同道,不禁相互鼓励起来。听到榉根关就在岭上,调整呼吸,我俩慢腾腾起身了,他们也让我们带话同队落后的三人,快步赶来。手脚并用地登到岭头,汗水沾衣,不敢回头。岭上三女闻听传语,疾疾而起,竟落一帽。我持帽向山下呼喊,几个男声同声传译,“不要了”,只听一女大呼,“是我的,我上来了”。刚才的疲惫早已不见,疾疾攀登,我小心把帽抛下台阶,居然直落她脚下,经此一曲,我的疲乏也消失了。
果不其然,榉根关只两百米就到了。狭窄山道,巍巍一关,石长城虽只剩残缺一隅,纵观前后,一夫当关的气势仍在,曾经的鏖战厮杀依稀可见。历史虽已走远,战争早已远离,但短短一个小时的行走,还是不难体会到曾经的艰难,开拓的困苦,光滑的青石静静诉说历史的凹凸。
跨过公路,通向祁门的古道掩映在莽苍树林里,我们临门远眺,不敢深入,最终顺着大路向来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