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不惑之年的我,常常勉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社会人,敢于平凡的岗位,不甘于平庸的角色,就需要勤于学、慎于思、敏于行,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落实到工作岗位上,作为一个基础教育者,一个基层的基础教育者,努力做办适合孩子的教育则是最正确的事。
何为适合的教育,没有既定的标准,也无准确的答案。学生个性差异万千,多元化的教育也就应运而生。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这一切需要回归原点,那就是一个字-----人。首先需要尊重每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即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身心健康。文明其言行、野蛮其体魄。在可控范围内,让学生健康身心尤为重要。其次,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社会属性。在社会范围内遵守相关规则制度,自立自强背后是喜悦人生,积极合作、勇于探究,畅通周边各个信息渠道。第三,则是终极目标,助力每个人的长远发展,让其在知识能力上有长足发展,善于学习知识,更善于应用知识,能力提升显而易见,并附有强大的创造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办适合的教育,无章可循,又有据可依。依据来自多元。校园里,如自然界,有参天大树林立,还有灌木、小草、鲜花的身影。只要每一株都能绽放自己的精彩,师者就给他足够的欣赏和鼓励。社会需要多元人才,校园的多样性理所当然存在。有一颗包容心成为多元的土壤,让适合的教育发芽破土。依据来自开放。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教育的场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构建和谐教育,让教育无处无时不在。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的引导传授、大家的高屋建瓴,以及外界的潜移默化,都是让教育在开放的滋养中茁壮成长。依据还来自自然。自然就是生态,就是绿色。给每个生命个体应有的姿态,等待花期到来的纷呈,关注他们各自的特点,让每个生命都有异样的光芒。
办适合的教育,让教育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比精彩、无限未来。每一位教育者去用心感受压力下成长的幸福,专注做好自己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