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到有朋友说,每天都想让自己能安静的读一会儿书,可翻不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问题不是不想看书,都知道读书好,就是“心静不下来”。
有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除了想去看看,可能还有想“静静”的因素吧。
静下来,已成了一种奢侈。
国外有人做过实验,如果人没有情绪干扰的话,每天工作12个小时,血液里面也几乎不会产生毒素。人之所以累,不是因为工作本身,是因为负面的情绪压力使然。
一杯晃动的水,映不出世界的样子。只有静下来,才能让我们有判断力和效率,才有智慧。
我们需要找到“静不下来”的原因。
我想大概有三点:
首先是因为“焦虑”。之所以“焦虑”,一是因为目标与现实的落差,二是对结果的“不确定感”。这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
我们往往对未来有很高的期待,却又不能对目标好好的分解,一步一步地努力,比如说“先赚它一个亿”。其实这种“小目标”很重要。同时我们容易忽视“因上努力”。
“不确定感”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不能把握,无法看清外部世界的变化,内心又不够强大。“心里没底”,就会不淡定。
静不下来,绝大部分是因为“焦虑”的原因。它让我们很难放松下来。
第二个原因是事情没有“安排妥当”。不是一件事,是所有事,亦即心中有挂碍,有粘滞。我们必须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下去,大脑才会放松。有一件事没安排好,就有一件事的牵挂,脑子里就会有一根弦绷着。就像有一件垃圾没扔,它就会一直在那儿待着。
没有计划好事务,就会经常的“哎呀,还有件事没做”。拿起一样东西,又要放下去拿另一件东西。最后觉得很多事情都没做好。看书也是,刚看一会,突然想起还有什么事没做。哪里还看得下去。
第三个原因是容易“散乱”。“凡夫心随境转,圣者境随心转”。手机响了,聊会天儿,但凡有个风吹草动,心就跟着跑了,就像是“多动症”的孩子。一是我们内在的“定力”不足,二是没有养成习惯,缺乏长期的“心灵训练”。
其实,真正要静下来还是要“放下”,虽然这听起来很陈旧,很没劲。当内心的执着强烈的时候,再好的方法也很难让人安静下来。“看破、放下、随缘、自在”,这是存在次第因果的。“看破”所以“放下”,“随缘”所以“自在”。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把“看破”做成了“看错”,把一切看成了毫无意义。“放下”变成了“放弃”,是环境和条件不允许下的“无奈”。既要“放得下”也能“提得起”。“随缘”成了“随波逐流”,而不是积极的创造“因”、“缘”。自然也就没有了“自在”。于我们这些根基浅薄的普通人来说,应该“看破”的是好高骛远的设想,多把握当下的努力,放下跟别人的比较,多关注自己的进步。追求卓越,而非完美。
这是题外话,却是根本。
提供几个实用性的建议。
一、对事务进行妥善的安排。推荐一种叫做“GTD”【“无压工作”getting things done】的理念。其核心原理就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一条一条全部列出来,全部做好安排,每次只做一件事,做完就放下。有些事情虽然很小,可是却占“内存”,因为你同样需要总是“惦记”着。GTD的精髓就是,让头脑清空,始终保持清零的状态。
有一些小技巧,能两分钟内完成的,马上去做,如给某人打个电话、需要在网上买个东西、安排某个简单的工作;今天只完成今天的工作,其他的都不去想。现在只考虑现在的,其他的都不去想;有日期的放到日程上并做提醒(提醒很重要,可以解放你的大脑);无法安排到具体日期的归到“下一步行动”。每周或定期做调整。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这其实是禅的理念。
二、设置“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焦虑,看不到结果,其实是看不到反馈。设计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跳跳脚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视化会让自己经常有一种成就感、喜悦感。这样做更重要的一点是,你会专注于在“做事”上,是“因上努力”,而不是陷于焦躁的情绪和耽于虚无缥缈的空想上。
三、培养自己的“定课”,让安静成为一种习惯。性格甚至都是一种思维习惯。就像上学时的早晚自己一样,成习惯了也没觉得如何。比如读书,不管多忙,一定抽出二十分钟看书,哪怕开始完全看不进去,做样子也要坚持下去。比如早晨留出十几分钟思维当天的事情规划。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变得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内容,就是“定课”的意思。每日坚持,就会身心安稳、气质沉静。这一点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之所以静不下来,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心,而不是外在。否则,即使我们出去旅行很久,阅尽了“心灵鸡汤”,也是枉然。培养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从“做事”入手,历事练心,不失为好办法。
PS:平时若有空,可看点经典,比如说,《金刚经》。
只提供具有喜悦感&启发感的文字。我是贤杰,这里是我的聼賢小館。欢迎你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