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青年励志
第五节 参加培训班
金珠公社东部山区水利大会战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大队通知我参加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江城日报社在江南第二招待所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会议规模很大,有厂矿企业,有市直机关,有部队院校,有农村社员一百多人参加。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我们要学习继续革命的理论,批判走资派还在走。剩余的时间由江城日报社蒋主编受课,重点讲如何写好新闻报道。这也是我走出校门后,第一次走进学堂。蒋主编的课,让我如醉如痴,新闻词汇,新闻知识,新闻事例,讲的融会贯通,生动鲜活。让我受益匪浅。开始对新闻报道有了最初的了解。新闻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一个“新”字,要第一时间报道。还有文章要具备的基本要素等等。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记得文章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也就是虎头豹尾。报社新闻组闻志编辑讲怎样写通讯报道。我是第一次参与那么多搞文字同志的大聚会,那些形形色色的文化人,让我看的目瞪口呆,听的心潮澎湃。不管是在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各个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理论讲的呱呱叫,例子举的生动感人,让我好生羡慕,这下子开阔了视野,同时在心里也感到无形的压力。现在知道了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远远不够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自己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同与会的同志相比也只能是普及班的水准。能以村上广播员的身份,参加这样的学习班,真让机会难得呀。不能说一次学习能提升多高知识水平,起码能让我认识到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差距有多大,学习掌握的东西有多少,前进的方向是什么。
分组讨论时郊区的同志分在一起,我是与会人员里年龄最小的那个,看什么都新奇,听什么都新鲜,学习班上讲的那些理论知识,对我来说如同干枯以久的田地下了一场及时雨,很快被吸收了。我感觉到,禾苗的生长需要雨露滋润,我渴望学到知识的劲头一点也没减少,我要不断的读书学习,补充能量,丰富头脑,让自己充实起来。
会议要求与会同志,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工农大众中,深入生活深入采访,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报道,重要的是要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上层建筑及各领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我们郊区这组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农村采访,我们这组由五人组成,沙河子公社党委宣传干事王喜印同志带队,到金珠公社采访山区水利建设。我们天天都活跃在工地上,体验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倾听贫下中农质朴的心声和胸怀无产阶级情感的诉说,这些感人的场面被浓缩成文字,在报纸和电台上发表,让全市人民了解并知晓贫下中农建设新农的劳动场景。
我采写的人物是,南兰大队党支部,年过半百的老书记王德发,带病坚持带领贫下中农,为改变自然灾害,贫穷落后的面貌,以身作则,带头规划村屯长远发展的蓝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事迹。他身患多种疾病,长期高血压让他头痛欲裂,他将毛巾裹在头上,用物理的方法减轻一点难耐的头疼,每日都离不开止疼药片,每天都坚持起早贪黑,将全部身心用在大队的发展和建设上。几年的努力使南兰屯旧貌换新颜,成为全公社乃至郊区甚至吉林市的植树造林的标兵,农业学大寨的模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旗帜。我采写了一千多字的文稿,经过王老师的修改,变成了五百多字的小故事,发表在一九七五年八月的《江城日报》上。这应该是我的处女作吧,以豆腐块大的小窗口于世见面了。王老师一边给我改文稿一边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改,凡事与主题无关的不管多么美丽的辞藻都要大刀阔斧的删掉,让每一句话都为主题服务。有了这一次面对面的接触和实践的机会,我对王老师的文字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敬佩他的文采。
我们五人采访组在金珠东部山区采访时,住在老乡家,每天吃派饭。村里的农民非常淳朴热情,倾其家里一切好吃的让我们享用,还怕我们吃不好。记得有一天派饭派到一位大娘家,她给我们煮了一大盘子咸鹅蛋,这是我第一次吃咸鹅蛋,蛋青如玉,温润洁白,用筷子一扎,金色的蛋黄冒出了油,咸味裹着鲜香,那种香气从舌尖弥漫沁入五脏六腑,吧嗒吧嗒嘴那美妙的回味,现在想想都让人流出口水。大娘看我对鹅蛋情有独钟的样子,就对我说“孩子,敞开了吃。大娘这有的是,一会儿给你拿几个”。我谢过大娘,能吃到就很知足了,那还好意思连吃带拿呢!我真真切切的领会到了贫下中农的阶级情义。
在东部山区采访的一周时间里,我回家给大家带回来我们屯的特产,也让他们尝一尝远近闻名的南兰屯喇叭黄香瓜的美味。王老师对我印象很好,他夸我能吃苦,有爱心,为人善良,有文化,有志气,能写作,手笔相映。他鼓励我别扔下手里的笔,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要把手中的笔变成思想战线上的一杆枪,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像鱼儿遨游在海里,像鸟儿一样在蓝天中博击,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像海燕一样展翅高飞。我深深的记住王老师的嘱托。采访结束我又回到了水利工程,战地广播站又出现了我忙碌的身影。
十月一日之前,水库大坝终于合龙,参加劳动的社员们欢天喜地,热闹非凡,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这些奋战在水利建设工地,一个多月的社员看到自己夜以继日的劳动成果是多么激动啊!我们全公社各大队能为东部山区的百姓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合龙仪式的庆功会刚刚结束,我们偃旗息鼓打道回府,没有休息社员们磨拳擦掌,下一个秋收会战即将开始。
我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回想参加吉林市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的培训和学习 ,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明显提高,也知道积极要求进步了,回来后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我知道父亲的历史问题会影响组织对我的发展,那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不气馁,我还要一如既往的积极进步,对党忠诚,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
从那以后,我除了日常的工作外,领导吩咐我的其他工作我都会身体力行,积极努力。那时,我们南兰屯是公社乃至郊区的典型,植树造林,两管五改,卫生达标,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多种经营等等典型材料,经验介绍等文字材料很多,领导将这些任务交给了我。一开始哪会写啊,这不是拿鸭子上架吗!我又不能推脱,心里很纠结,让我干多少活都行,写材料头脑空空,十分陌生,即不知道什么题材,又不掌握什么素材,不像现在能查到资料 有书有电脑,那时就是捏造都不上线,写出来的东西即干瘪无味儿又杂乱无章。看到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的文字,自己都觉得羞愧难奈。我们的成山书记就一遍一遍的给我修改,口受提纲,提供数字和内容,让我一步一步锻炼着写,尝试着写。
我参考着其他经验材料,一遍遍的整理加工,有时熬到深夜,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不断的学习摸索,我也找到了一些写作的门道,材料也越写越好,越写越得心应手,基本能够满足领导和工作的要求。有些是出书面材料,有些是出代表发言,像这样的工作,大队一般都让我带言。在公社出头露面的机会多了,公社的领导也认识我这个南兰屯的年轻干部。特别是宣传部长杨林东对我很赏识和器重,认为我能干又泼辣,手笔相映,不娇柔造作。每次上级举办的各类学习班都少不了让我参加。使得我一次次的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一次次的得到锻炼和提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