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56期
作者:刘辉
编辑:秦陇华
这辈子我没有走出王家河。
1976年我在王家河的陕煤建司一中附小上小学,后转到一处子校上学。1983年我家搬到王家河大桥,之后我又转回到陕煤建司一中上初中、高中。上大学离开了几年。 1992年又到位于王家河的技工学校工作,2001年调到母校陕煤建司一中工作。屈指一算,在我47年的人生年头中,有32年是在王家河度过的,而且还在继续。我在王家河断断续续呆了40年,可以说,是一个老王家河了。
王家河不太复杂,地名加单位也就是这么几个:杨树沟、二号信箱、柿树沟、一号信 箱、机砖厂(针织厂、铝箔厂)、八号信箱、乡政府、七号信箱、老矿部、王家河矿 等。在王家河最出名的单位是精神病院。有人埋汰别人,常常会说,你是从王家河跑 出来的吧。后来开通的5路车被人称为“神火路”(因为5路车几乎以王家河的精神病院为始发站,最后一站接近大同沟的火葬场)。可见精神病院的名气有多大。而我认为王家河最出名的是学校。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育之沟。从一进沟开始依次是桃园一小(现在的王益区第一幼儿园)、二号信箱子校、陕煤建司一中及附小、工程处子校、王家河中学(现在是铜鼎学校)、铜川煤炭基建技校、王家河乡小学(现在的王家河中心幼儿园)、矿务局第三中学(现在的王家河小学)、矿务局职工中中专(现在的铜川工业技师学院),从小学到高中,再到技工学校,再到职工中专,可谓学校繁多,人才济济。
其实铜川市人最认可的是王家河里的桃沟和柳沟,每当春暖花开之际,有许多人到沟 里去摸螃蟹、赏桃花、踏青野炊,十分惬意。近几年沟里的农家乐也是一家挨一家, 生意兴隆。有许多垂钓爱好者也经常到沟里的水塘去钓鱼。这两年王家河沟又成为骑 行者的天堂。王家河沟壑密布,山清水秀。夏季气温要比市区低上两三度。夏季傍晚 时分若从市区进入王家河,一过烟草公司前面的柿树沟桥,马上就有一股凉气扑面而来,再拐过一号信箱的那个弯,又会感到凉风习习。王家河里的住户夏季几乎不用空 调,晚上有时还要盖被子呢。
王家河对我而言是一个回忆之地。七十年代,现在的烟草公司附近是川口村的菜地。 其中以莲菜居多。每逢夏秋时节,路边池塘的莲花随风摇曳,甚是美丽。每逢雨季,会有很多青蛙跑到马路上遛弯,别有一番情趣。那时在现如今柿树沟桥的东面有一座 桥,桥面不高,但由于与对接的路面几乎是垂直的,故而常常有骑车者从桥上摔到桥下丧生。但这座桥却被人称为“健康桥”。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学生上学主要靠步行 ,有时遇到拉砖的马车就会趴在马车的后面——蹭车。后来有了公交车一站4分钱。 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现了“蹦蹦车”(加顶棚的农用三轮、四轮车),后来又出现了“ 面包车”,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拐的”。
王家河那时没有什么工业,河水很清澈。夏季经常有孩子在河里游泳嬉戏。冬季在河里溜冰或滑冰车,有时上学放着路不走,从河里一路滑到学校,特别快乐。王家河的铁路也是我们学生上下学的常走之路,它蜿蜒曲折,不见尽头。王家河虽属城区,但却管着很多村子,因此便有了农村气息。比如说王家河像农村一样有集会。它是四、九会。到了阴历四(十四)、九(二十九)的日子,就有许多人去王家河赶集。集会上有卖蔬菜的,卖肉的;有卖衣服、布匹的;还有卖小百货的;当然还有卖农具的,像镰刀、斧头之类的;还有卖凉皮、饸络、凉粉等小吃的,很热闹。有时去会上转转,感到很有意思。会上,有的东西质量还不错,价格也不贵。有时在会上买到好东西,犹如捡到“漏”一般喜悦。 有一点许多铜川人可能不知道:王家河沟还是一个文物之沟。在王家河共出土墓葬20座,这片墓地时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伸至晚期。在碳科沟村附近发现商、周文化遗址。该遗址范围内商、周文化遗址要比仰韶文化遗址的范围大,仰韶文化遗址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商、周文化遗址。在老矿部,还有一座在宋代很有名气的雷平寺。据说中华第一龙的雏形也是在王家河发现的。
王家河没有什么名山大川,也不是繁华都市,但山清水秀,文化底蕴丰厚。它也是一 方山水,养育了一方子民。漆水汤汤难诉青葱岁月,白云悠悠蕴含无尽情思。
这辈子虽然没有走出王家河,但并不感到遗憾。因为这里有父母姐妹,有亲朋好友, 有师长同事。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亲切。我可能是继承了陕西人安土重迁的 习性。这也好,不离开“故里”,也就用不着叶落归根了。
作者简介:1969年2月出生,陕西铜川人。现为陕西省传记学会会员、陕西省弘扬汉文化研究中心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诗词学会会员、铜川市王益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99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百余篇作品先后在《华商报》《教师报》《人民网》《光明网》等报刊、网站发表。出版散文集《心语》《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