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对自己名字敏感的人,多少都是一个在意自己的人。
名字对于人起到什么作用呢?
名字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自己的商标和品牌。
做不到如雷贯耳,也要明显和他人区分开来吧。
现在认识一个人,互相自报名字,都会简单地作出评价。
当然以褒义为主,再顺推着问问名字的来意,加深一丢丢的熟悉。
社交越来越便捷,QQ、微信、微博、ins等等,越来越多的实用性软件层出不穷。
QQ昵称一直用的是名字,基本上都是同学,校友,熟人。
微信用的是最喜欢的史迪仔的英文,加上一颗小星星。
微博名叫:对方偷偷朝你放了一个屁。
如果应聘者不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好感度便少了30%——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建立社会个人标签的意识;
如果前十条更新都是转发内容,而没有个人原创见解,好感度持续降低——说明这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观;
如果这个人的更新内容都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好感度基本消耗完毕——一个没有自己钻研方向的人,工作起来应该是没有情趣的吧。
——招聘个人标准之社交公众账号
微信的演化路径有三个阶段——通讯、社交、平台。
当然基础通讯是核心的根本,但是其他的用途目前看来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这些软件也渐渐从纯粹和人聊天分化出了更多功能。
寻找建立目标客户群——微商最常用的功能。
每天或定期宣传产品,可以是硬广,也可以是软文;可以直白赤裸,也可以旁敲侧击。
产品做的如鱼得水的代理商甚至会有好几个不同的账号,同时进行商业运作。
建立人脉——求职者或工作者常用功能。
积累人脉,在关键时候派上用场,张三李四,牵扯着也能凑到一个朋友圈里去。
“熟人好办事”这一条还是很有效用。
员工交流平台——企业内部使用功能。
微信不仅可以做外部招聘,商业品牌推广,还可以用于员工内部沟通。
内部员工推荐、内部项目和信息分享。可以进行与特定人群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校园招聘——对微信的期望比对其他平台高,在校园招聘时可以更有吸引力和可信度。
尤其是在同校或是同城内的招聘信息,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有需要,都会去了解一二。
除此之外,个人形象宣传、热点传播、自媒体、公关活动、小众品牌、事件营销、知识分享,越来越多的功能交相辉印。
基于社交圈,准确分析信息,基本形成概念,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收入、年龄、职业、财产信息、关注热点。
一网打尽。
这也就不难看出这条不正规用人准则的可行性。
你的朋友圈,泄露了你的什么密码?
一个好名字对于微信公众号有多重要?
如何通过名字体现个人/品牌的核心要素?
怎样取名字能够提升公众号的自传播力?
公众号取名应该避免哪些常见问题?
名字对于人,一直很重要。
在我们所熟知的说法中,比如知名度、名人、出名、久仰大名、青史留名, 全是围绕着一个名字。
作为传播媒介的载体,微信公众号的名字又有什么讲究呢。
从作者方面看:个人标识性。
比如咪蒙,Papi酱,胡辛束。
目前自己的名字也属于这一类,她栀,赋予专属的意义。
从内容方面看:某一个限定的领域。
比如历史,吃喝玩乐,时事评论,运动。
V电影,毒舌电影,硬派健身。
我要看什么就去搜索什么,在其中的佼佼者或是领导者就是关注度最高的。
从读者方面看:
圈定一帮特定的读者,便于让这个群体的人快速识别和对应,也有利于精准的用户分析。
粉丝群,大学生,单身族,音乐发烧友。
这就好比是钓鱼: 作者是垂钓者,公众号是鱼竿,内容是鱼饵, 交互平台是鱼塘,读者是鱼。
有人仅仅是享受钓鱼,有人是钓了鱼带回去煮了吃,还有人养着观赏,有的人把鱼养肥了拿到市场上去卖。
尽管花样很多,但是原理是一样的。
运用到实际效用中来:
在考虑个人或者品牌的核心要素时,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选取定位。
相应的,我们可以问自己四个方面问题:
作者:我是谁?
内容:我能做什么,擅长什么技能、主题或者行业?
读者:我想吸引哪一类人,他们喜欢看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目的:我做这些事最终为了什么?
世上最深的咒语,就是一个人的名字。
当你提起一个名字,情不自禁会流泪,会傻笑,会愧疚,那个名字就是你的咒语。
对于读者来说,如果你的公众号名字,已经悄悄地成为别人心里的一枚咒语, 那么恭喜你,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