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带自己刚9个月大的儿子去医院做体检。医生除了做简单的身体检查,看看孩子会不会爬,会不会翻身,与人交流的情况怎么样。还让作者填了一份很长的问卷,医生做完体检又看了看手中的问卷。面带微笑对作者说,您的孩子的发育落后于平均水平。
作者的妻子表示情绪稳定,但是作者却非常的震惊。一直以来,作者都看自己的儿子非常好,比谁家的孩子都好,但是医生居然给出来落后于平均水平的结果。不仅如此,医生还建议派一个社会工作者定期到作者的家中做记录,作者当即拒绝了这个服务。
作者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了,一切正常,如果说有哪里不正常就是数学成绩优异,被学区贴了有天赋学员标签。今天要讲的是“平均的终结”(如何在一个崇尚一致性的社会中成功)作者是哈福大学教育学教授托德.罗斯,罗斯指出过去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的过程中,有一个又一个固定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孩子需要学会的技能,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存在一种固定的模式。
1998年,有一位不信邪的女科学家,克伦.阿道夫。为了研究孩子学会走路是否存在一种固定的学习路径,她实地的观察了28名孩子,并且不是将28个孩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将每个孩子都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整体,分别观察每个孩子学会走路的全过程。结果她总结出了孩子25种不同的学会走路的方法,有的孩子是从爬开始慢慢的学会了走路,有的孩子干脆跳过了爬的这一环节直接学会了走路,还有的孩子中途出现了退步的环节。但是最终,这些孩子都学会了走路,而且走的都一样好。阿道夫的观察推翻了医学界一直以来的结论,所谓的成长阶段,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
其实,每个孩子学会走路的方法都不同,作者的七岁的儿子和不满两岁的女儿学会走路的方式就完全不同,跟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学习路径。如果有医生告诉你说,你的孩子落后于平均水平。那说明他的医学知识还停留在1998年之前。你应该提醒他去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了。如果说就连走路这么简单的事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不一样,那么更何况是成人世界困难的事的学习路径,就更加的千姿百态了。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每个人的路都不相同。
就像很多人认为学得快就表示聪明,学的慢就是笨。而现在的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是与“情景”相关的,有的人学这个快,学那个慢;有的人学这个慢,学那个快-你并不能从一个人学习某个特定东西的快慢来判断他的能力。
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总以为存在一个“标准”的路线,但凡偏离就是错误,这个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科学家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标准偏误”。
就像很多人认为,要成为科学家就得从小聪明,从好大学毕业,二十多岁拿到博士学位,三十多岁拿到教授职位。有人总结过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至少有7种不同的路线图。其中有55%的人的确是走的前面说的那个理想通道,而有45%的人并不是走的常规路线。他们当中有的人读过好几期的博士后,有的人中间因为经费不足被迫离开过科研机构,过了几年才重新回到科研界,甚至有人离开过几次。但是最终那45%的人并不比走理想通道的55%的人的成就低。在这个人人都强调一致性,喜欢攀比模仿,文化比较合群的中国社会,我们都在崇尚一致性,自己与别人做的不一样就诚惶诚恐,生怕自己出错。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网络上的各种攻略,像考大学选什么专业,包括什么时候考托福,什么时候考雅思等等都说的清清楚楚,这就特别容易让人有“标准偏误”。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互联网比较的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比较崇尚一致性。
别人成功的路径我们几乎不可能走出同样的效果,一味地模仿别人,总以为成长成功有固定的路径可走那才是不正常。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线,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才是真正的正常。不管你选择哪一条路都祝你千姿百态,不拘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