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这本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火热的经典名著由英国著名剧作家蕾秋所著。作为蕾秋的处女作小说,她把二十多年来用于剧作方面的细腻与深刻融入小说之中,入木三分的人物性格刻画以及活灵活现的环境氛围描写使文字更添光彩。
故事由一封老朋友寄来的信开始,将近古稀的故事主人翁哈罗德在退休后与妻子莫琳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但这封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寄来的信,让哈罗德平静的生活从此被打破,并将他推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寄信人名叫奎尼,是哈罗德年轻时在酿酒厂一同共事的女孩,如今他们已经二十年不见。正当哈罗德对这位多年不见的好友来信感到奇怪时,信中的文字使他震惊不已:这是一封道别信,身患绝症的奎尼在癌细胞扩散后,给哈罗德写下了这么一封信。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哈罗德乱了手脚,此时的他深感无助,正如奎尼在信中所说一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了”。而如今,哈罗德能做的仅仅是将不舍之情落笔于回信中,然而在下笔数次后,他发现就连一句安慰的句子都显得那么无力,那么浅薄。
在送信的过程中,哈罗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邮筒,可是他并没有将回信投进邮筒之中。哈罗德清楚地知道,假如这封回信投进了邮筒,他与奎尼的关系将会走到尽头,两人都将会在命运之中各自飘零,各自轮回。因此,好几次哈罗德明明已经将信送至投信口,却死活无法松手。
直到遇见了那个加油站女孩,事情才有了全新的改变。从加油站女孩口中,哈罗德误以为加油站女孩通过信念将他的阿姨从鬼门关拉回来,因此,哈罗德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开始了全程627英里,为期87天的徒步横跨英格兰之旅。
因为,他坚信,奎尼会一直等他,直到他成功徒步横跨英格兰的那天为止。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情时总会妙想天开,我们总是希望对于某件事情能够尽自己的一分绵力,乃至于成为决定成败的英雄,可是现实总是给予我们一个重重的耳光,因此,当无助感不断飙升时,我们习惯通过别的方式去宣泄这种无助的感觉,我们用谎言欺骗自己,我们用代价麻醉现实。
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根本不被任何人看好,哪怕是他的妻子莫琳也并不觉得哈罗德能够在没有徒步装备,没有指南针,甚至是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到达英格兰彼岸。
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毕竟我们的主人翁哈罗德在将近七十年的人生中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也从来没有成为过人群中的亮点。哪怕是在他四十二年的酿酒厂生涯结束之际,大家依然没有想起他这一号人物。虽然行政部的小姑娘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可是哈罗德却因此感到无比尴尬,因为,在欢送会中,他并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
哈罗德正是拥有着那么一个充满着失败的人生。哈罗德的母亲在他小的时候离她而去,童年时的哈罗德一直在不断更换的继母身边成长。而父亲在哈罗德16岁的时候将他赶了出门,那时候的哈罗德手上仅仅只有一件大衣。在哈罗德的父亲看来,哈罗德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包袱,哪怕在数十年后,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以后,也会对着疗养院的护士呐喊:“我没有儿子,我哪来的儿子……”
成家后的哈罗德并没有任何改变,他的人生依旧没有任何闪光点,每天固定的行程像是不断重复的钟摆一般,索然无味。就连哈罗德的儿子戴维也对他的生活感到不屑,处处跟他作对。
然而,在信念的驱使下,这个在生活中充满失败的哈罗德一路向北前行,途中遇到了各式各类的人群,在人们得知他的计划后,都不禁惊讶莫名,并且对其加以鼓励。形形色色的人群使哈罗德过去的记忆变得清晰,他想起了儿子戴维,想起了年轻时的奎尼,想起了妻子莫琳,也想起了他的父母。
一段又一段的往事让哈罗德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度过的那段漫长岁月,却发现在大半的人生里居然毫无建树,就连为父亲联系疗养院这等事情也是假手于莫琳,此时的哈罗德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过分的渴望是犹豫与退缩的催生剂,世间本没有失败一说,但只要我们心中有了成功的标准后,失败便应运而生。而哈罗德则大半辈子都在重复着,循环着这样失败的经历,他对于生活有一套独特的标准,因此他害怕失败,同时也害怕追寻成功,他甚至在儿子戴维于海滩溺水的时候,由于害怕失败后被大家取笑而以系鞋带的方式放弃营救戴维。虽然,最终戴维被救生员所救,但他的行为却激恼了莫琳,从此夫妻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缝,甚至为以后两人长达20年的分居奠定了基础。
一事无成的哈罗德眼看就要在那个空荡荡的家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而正是那一封来自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寄来的道别信,使他内心沉潜多年的情愫终于不甘沉寂,过去的往事如洪流般喷发,哈罗德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与命运的对抗。
一路上,迷茫、不安一直在哈罗德的心灵中挥之不去,氤氲其脑海中,在哈罗德一次又一次跟陌生人接触后,那些负面的情绪如滚雪球般不断放大。那些被家暴的女摩托车手、不得不以打扫卫生间为生的女医生、喜欢简爱却不得不认清生活的女人等一连串人物形象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那一阵,哈罗德认定无奈与屈服是生活的根本,生活中人人皆有着自己的无助,何人不是忍气吞声地向命运屈服,何以自己却坚持着这件无比愚蠢的想法。渐渐地,哈罗德开始反思自己徒步的真实理由。
如果说,沿途的种种让哈罗德内心的犹豫与不安如同尘埃般游离,那么,肿瘤医生的出现便使哈罗德内心迸发了一场山泥倾泻。肿瘤医生的分析活生生地破灭了哈罗德的幻想,将哈罗德完全拉回到现实之中。其实,哈罗德内心也很清楚地知道,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癌症晚期的痊愈率基本为零,哪怕是全球最先进的科技都无法击退癌症,更何况是那戏虐般的徒步之旅?
信仰被破灭的哈罗德一路上浑浑噩噩,再也没有上路理由的他决定放弃这场朝圣之旅,当他沮丧地给奎尼所在的疗养院去电,正想告知自己将乘车前往探望奎尼的时候,疗养院的护士告知,奎尼还依旧活着,依然在等待着哈罗德的到来。霎时间,阳光仿佛透过了阴霾落在了哈罗德身上,仿佛此前的质疑与打击都纷纷消散不见。
朝圣的意义,在于超脱世间所有的纷扰,孤身一人执意前行!
醒悟后的哈罗德将身上多余的行李纷纷赠予有需要的人,而自己却开始了全新的旅程。一路上餐风饮露的他赢得了媒体的青睐,也组成了一批共同朝圣的有志之士。虽然,后来这群朝圣者嫌弃哈罗德步伐太慢而放弃了他,但对于哈罗德而言,这一切并不重要。
因为,他清楚地明白自己此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奎尼的承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救赎。
也许,所谓的救赎便是通过突破界限,去面对曾经血淋淋的自己,去与过去的苦痛和解。在我们的生命中,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强迫自己去忘记曾经的苦痛,放弃自己曾经所有不堪入目的经历,那么,苦痛将不复存在。
然而,这种快乐是自欺欺人的,此刻的哈罗德却不愿将过去的七十年硬生生地忘记,而是选择了自我救赎。在路上,哈罗德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儿子戴维由于抑郁症而自杀身亡、妻子莫琳与自己分居20余年、父母对哈罗德无情的抛弃、还有奎尼为了哈罗德而被上司解雇的往昔,所有的往事在哈罗德的脑海中一一重现,亦与哈罗德一一和解。
在一个平静的午后,哈罗德终于来到了疗养院,他的旅程终于告一段落。然而,此时被癌细胞折磨着的奎尼虽然等到了哈罗德,然而她却永远失去了说话的力气。最终,奎尼依然没有逃过命运的制裁,然而正是哈罗德给予了她面对死亡的勇气。
半生以来,所有的苦痛在哈罗德的救赎中烟消云散,如今的哈罗德脑海中更多的是关于与莫琳的点点滴滴。哈罗德成功找到了自己,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份面对生活的勇气。
关于《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也许应该说的有很多,关于爱与被爱的秘密,关于上一辈与下一辈的代沟,关于婚姻长久的秘密,关于对人生的救赎,还有对那个自律、聪明的奎尼的关爱与同情,但这一切却完全被哈罗德与命运的抗争所发出的光芒所掩盖。
高晓松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无论谁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捉弄,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尚有能力的时候,对命运狠狠地踹上几脚呢?这场与命运的对抗我们终究没有任何胜算,但亦无碍我们在还有力气的时候,与命运抗衡到底。
命运如此薄情,抗争如此徒劳,但所有的一切却无碍我们心怀赤子勇往直前,当命运对我们不公的时候,请握紧拳头高声呐喊,不为什么,只为了自己,哪怕只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