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即位后,跟大臣们讲,朕就是要“移风易俗”,振数百年颓废之风。孔夫子在《论语》里讲,三年无该于父之道,孝也。这是什么意思?
古代中国是人治社会,集中表现在孔子所说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所以儒家提出政策的连续性,即在守丧三年间,即便父亲的做法不妥,也不能立即改变。雍正在即位诏书中,引用了孔子的话,并表示,父皇六十余年积累的良法美意,应该万事遵守,朕定当永遵成宪,不敢稍有更张,何止三年无改。但是,康熙晚年积累的问题太多了,政治运行的惰性正以其惯性在毁蚀大清帝国。不该就没有出路,甚至清王朝很快就会衰落下去。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有一个规律,就是“三代现象”,第一代开国,历经千辛万苦,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第二代一般追随第一代,也基本经历不少曲折,因此大体能够守成。到了第三代,幼时生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更不知打江山的艰难,因此很少有三代兴盛的。如果从清朝入关算起,雍正恰好是第三代,因此是集成康熙晚年的松弛政治呢?还是大刀阔斧改革,在积累好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革,重新出发呢?显而易见,雍正选择了后者,从即为开始,就清理亏空,惩治贪官,同时实行养廉银制度,提高官员的基本收入水平,而通过军机处的设计,极大提高了国家政治运行的效率,也使得从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以来没有解决的体制问题得以解决。
经济上推行摊丁入亩,讲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废除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来的人头税,而并入土地税。事实上,对于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在短短的十三年里,退出了一系列革故鼎新的举措,节奏之快,力度之大,让很多大臣感觉跟不上皇帝的步伐。
雍正王朝虽然只有短短的13年,但在清朝二百六十七年的历史中,就时间而言,仅站二十分之一,可以说短暂的一瞬间。但历史并不是以时间的长度,而是以其深度和厚度所留下的时代印记书写的。雍正这十三年,给清朝留下太多的遗产,既有制度的,也有文化的还有精神的,值得总结的历史经验及教训也非常多。雍正自己也在调整,前期例行严猛之政,重用武键之人,而后期缓和了很多,直到乾隆即位,出现了明显的大调整,军机处也废止了,秘折制度也认为不妥。纠正了在雍正时期许多被误判的官员。但在清朝嘉庆时期,雍正的革新精神又一次的被唤醒,“整纲饬纪、立政明伦”,这是嘉庆帝对他祖父的评价,也是对雍正王朝历史经验的又一次评估。
那么,雍正作为一个人,一个皇帝,为何历史会对他这样一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