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印象里一直有这样一张图画,是一个又瘦弱有矮小的,穿着长衫的人影,至于面目就朦朦胧胧的,能看见的就只有一双死的,但是又想亮起的眼睛,望着乌烟瘴气的远方。
这印象并不是从我的印象里生出来的,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普遍的印象。并不是因为一想到民国的读书人,就要长衫、忧郁、绝望,而是书给人带来了这些印象。我只是把他们抽离出来罢了。
“鲁迅的书并不会给你答案,他只是写‘空气’。”不知什么时候,我看到了这句话,但我的经验告诉我,不读懂这个人,你永远闻不见那时的空气,孔乙己怎么样呢?他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让人记不住的人,他贫苦、麻木、忧愁、无能, 生活的压力比流水还要多,但是他对于孩子,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的渴望,还留存着最可怜的,有最伟大的希望。和人性里最本质的善意。
初读的时候,你会觉得他是很没有羞恶之心的人,他盗窃,他不做正事,但细细想想买酒的时候、对孩子们的时候都还有正道可言,再往深想,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最敬重什么呢?“周孔孟老”,不是吗?想到这里一种灰色的,压抑的,淡淡的无痕的血腥味儿,就从纸面上慢慢的溢出了。
回到文章里,“我”这种小人物对于孔乙己的嘲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最为讽刺的地方,我和一干酒徒们都笑话孔乙己,殊不知自己也卑微的可怜。酒店的老板,就可以随意的嗤笑“我们”,老板也不过是一个小酒馆的“统领”,更上层的人们,就可以随意的耻笑他:“哈哈!”这看起来没有丝毫杀伤力的语句,其实是没有尽头的,杀伤力极大的东西,因为总有比你更强的。“哈哈!”这种平凡的嘲笑是可怕的,因为这是一把无形的杀人的吃人的刀。
然而,我终究不是孔乙己,我只能听见“断断续续的哭声”,这哭声来自以前,但我活在现在, 我闻到的是和平、安定、清新的氧气,也并不如孔乙己那时闻到的压抑的黑色的空气。
但是这空气还存在着,他们从远方漂洋过海。让你能够清晰地闻到,那所谓“自由”的、“单边”的“良药”,发出了这个时代压迫的最强音!你听见了吗?那过去的哭声,现在尤为清晰!那源源不断的,遥远的哭声,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