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进步法则】丹妮
读《妈妈知道怎么办》有感
1.人际沟通定律“55387定律”
这条人际沟通定律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被广泛用于职场培训和家庭中。
55387,即55%+38%+7%=100%。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动作、表情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7%是说话的内容。
也就是说,人际沟通效果55%是由态度、肢体语言、面部神情以及穿着仪表是否恰当、得体决定的;38%是由语气、口吻决定的;只有7%来自我们说话的内容。
所以,如果想保证7%的内容能够有效传递出去,需要55%+38%的保驾护航,也就是态度和语气,这是保证良好沟通的根本基础。
我们说话,说不是目的,完成信息送达才是。
【5月12日进步法则】丹妮
读《妈妈知道怎么办》有感
关于倾听,拆字很棒“聽”,十目一心,耳听为王。用心观察,用心用耳倾听。我需要注意改善的有以下三点:
1.同理心倾听,而非优越感倾听。
听孩子说,学会提问,引导孩子表达。
千万不要觉得,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一有这个想法,你就进入了居高临下式的沟通,巴拉巴拉独角戏。
2.达成共识的四步骤
重复对方观点;认可的部分;这部分的价值;反对的部分和理由。
比如:孩子说“妈妈,画画吧!”可是我在忙。
第一步跟孩子说“哦,你想画画呀!”——复述,说明你在听;
“你是不是想画最喜欢的小兔子了?”——表达理解;
“你自己玩了好久,想和妈妈一起画画。”——肯定孩子的感受;
“妈妈也累了,想和你一起画画,妈妈还需要你画好一只兔子的时间,你能自己画吗?”——提出反对观点,给出理由。
看起来有点复杂?那只是一开始,有了这个思路,练习几次,很快就会上手。
3.多用“你信息”提问,用“yes, and”表达
孩子画完画,拿来给你看,多问问“你画的什么呀?”学生来问问题,我很少直接告诉他答案,会问“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想法”,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孩子和学生给出的回答,精彩的部分及时肯定,不同意的地方用“是的,有道理,我是这么想的……”这时提出反对意见或不同观点,接受度特别好。
【5月13日进步法则】丹妮
读《妈妈知道怎么办》有感
关键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1.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以协作,不代劳。
2.肯定孩子观点,安慰孩子。比如“玩具确实挺多的”,而不是“哪里多啊?很快就收拾完了!还不是你到处扔……”,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帮助。
3.父母引导,拆分任务,降低难度。
4.父母做好心理预设:孩子有自己的节奏,慢很正常。
【5月14日进步法则】丹妮
读《妈妈知道怎么办》有感
对于父母陪写作业的健康建议,我很赞同:
1.预设出错率,允许孩子出错。这一点,在教学中同样适用,不要奢望所有孩子都是优等生,设置不同的出错率,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2.接纳孩子写作业的慢。这一点,特别想和爸爸谈一谈。孩子吃饭也是一样的,两岁自己吃饭,吃半个小时太正常了。不要着急,想办法而不是催促、着急。
【5月15日进步法则】丹妮
读《妈妈知道怎么办》有感
这两天一直在想沟通这件事。
1.沟通的本质在于双方达成共识,不止是说和听单方面的动作。过日子也是这样,有说有笑,有来有往,有商有量,求同存异。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搁置争议,继续找共识。
2.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做对事的时候,不是做错事的时候。
回头想想,多少次都是学生孩子出错的时候,觉得要好好教育下,才能达到效果。真的是大错特错。
在做对事的时候沟通教育,帮助孩子增强成功回路,记住愉悦的感受,能更好调动内驱力。不要再一味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时再教育只会增强挫败感。改变观念,“成功是成功之母”,抓住对的教育时机,沟通效果会大大提升。
五月共读第二本书,强烈推荐这本专业和实践相结合的亲子家教书。
我是丹妮,和你一起育儿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