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一直主张法先王之道,那些信口开河的人,荀子称之为“妄人”,就说:“古今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治理之道也应该不一样。”于是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方向了。君子不是说,要法先王之道吗?
荀子认为,普通老百姓愚昧,没有自己的见解,鄙陋而不会独立思考,即使他们亲眼所见的事物,尚且要被人蒙蔽,对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圣王之道,他们当然更加不知所以然了。对于刚刚发生的事情,转眼之间,妄人都可以无中生有、添油加醋、歪曲事实以蒙蔽他人,何况千百年前发生的上古之事呢?
荀子坚持说,圣人不会蒙蔽大众,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圣人能够根据当今普遍人性来考察古代的人性,根据现在的情形来推断古代的情形,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来推断古代同类事物的特性,根据流传下来的当下学说来推断古代先王的施政的功业,总之,圣人能够根据事物的一般规律来审察一切事物。古代和现在治理国家的一般规律都是一样的,只要是同类而不相互矛盾的事物,即使时间再久,他们内在的性质不会变。所以,圣人面对歪理邪说不会感到迷惑,面对表面杂乱无章的事物也不会感到迷茫。圣人之道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些最一般的规律。
关于时间的影响,荀子说,谈到上古之世贤能的帝王,现在我们只知道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位帝王,但在他们之前不是没有其他贤能的帝王,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远而失传了。五帝具体的治国举措没有流传下来,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治国举措,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远而失传了。大禹和商汤流传下来的治国举措没有周代的这么详细,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治国举措可以流传,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远而失传了。
由于流传的时间久了,后人陈述上古之世的事实会越来越粗略,离现在时间比较近的时代事实,则会相对详细一些。粗略的陈述一般只记录大的要点,陈述详细的则会保留一些细节。愚钝的人看到粗略的陈述不能推断出详细的情况,看到详细的陈述却又不明白其中蕴含的要点。
同样的道理,礼的具体形式因为时间久了就灭失了,礼的制度因为时间久了就断绝了,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法后王。先王之道的精神和要点并没有失传,而是一代一代融合在具体的政事里面了,法后王就是法先王之道,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附录: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所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妄人者,门庭之间,犹可诬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上乎?圣人何以不欺?曰: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以说度功,以道观尽,古今一也。类不悖,虽久同理,故乡乎邪曲而不迷,观乎杂物而不惑,以此度之。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____ 荀子《非相》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