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时长超过11分钟的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被各路转发,刷爆全网。我一直对这样的热点不甚感冒,一直到下班的时候发现热度已经到了不能被忽略的程度,于是打开链接看看究竟是什么神仙视频。刚打开看了四分钟,感觉自己看不下去了,不能说无感,也不能说有感,就是有一种不明的力量驱使自己把视频关掉了。回到家,心里忍不住琢磨,为什么看不下去,也没有找到原因。于是又打开视频,把11分钟全部看完,似乎有点眉目了。80后的我生活在农村,身边不乏像“二舅”这样的努力生活的人,甚至可以说,随便抓两三个人把他们的日常拼凑起来就是一个“二舅”。不愿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网红的排斥,二是二舅不是传奇,三是内心出于对平静生活的保护欲。
二舅小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每个学校都有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大部分止步于小学,甚至不能升入初中,有的是性别原因,有的是家境原因,有的是观念原因等等。有少数能上得了初中,那已经算是文化人了。所以,即便是片中的二舅不被庸医给打针致残,也未必就能参加高考,吃上国家粮。因为这条路,对于那时的农村人来说太艰难了。
二舅小时候因为发烧而被村医打针致残,这样的事情在那时候的农村也不是稀奇事,受此遭遇的不仅有孩子,还有成人(家里的顶梁柱)。而他们有的甚至都不会觉得责任在医生,有的就算是知道也无能为力,只能认命,他们没有地方去告状,也不觉得这样的事情应该大费周折去告状,所以他们得不到任何补偿和赔偿,就只能认命。就是因为这样,片中的那个医生才会对二舅说出“要是放在今天,我得管你一辈子”的话。这一句话反映出处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角落里一个普通人的无奈。
二舅和邻村那个女人的事情,up主只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些内容,大多是亲人的视角。在那时的农村,人们的感情是质朴的,但是绝不缺少的是对家长里短的传播和演绎。对二舅这样的人,一个付出型的残疾人,一边是老母亲,一边是养女,都是落在他肩头沉淀的责任。在单向付出的同时,他更需要感情上的寄托和关爱,他选择不结婚,不代表他不需要感情。有一个人给予他亲情不能填补的感情的空白,于他而言,这种意义应该是无法站在理智的旁观者角度去分析的。这样的关系的消息在那时的农村是会不胫而走的,而且会边走边被演绎,直至面目全非的样子,就像今天网络上的消息一样,谣言四起,而那时是没有辟谣途径的。在那样环境的舆论压力下,在家人的提醒质疑下,二舅还是想保有这段关系,只是因女的煤气中毒身亡后,才了结了这段关系。而这段感情,二舅不对外人言语,甚至对家人也不谈起,封在心里,说是伤疤不愿去揭开也好,说是独属于自己曾经的美好回忆也好,我更愿意相信,他想自己解读他自己的经历。
关于二舅对老母亲的赡养和对养女宁宁的无私付出,都是那时候农村里最可爱的人最朴素的情感和由此产生的责任。那时候人的思想更无私和淳朴些,功利思想比较淡。
精神内耗,我原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在百度百科里查到的意思如下:精神内耗,又叫心理内耗,它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内耗的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看了这个含义之后,我还是不懂二舅的生活和精神内耗有什么关系,又会怎样的治愈精神内耗。我只想说,现实生活中的“二舅”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精神内耗”,他们被生活驱赶着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朝着活着进而生活的方向前进。在生与死的区间内,或顺、或逆、或直、或曲,他们没有太多时间思考,也没有太多选择,大部分是被命运的洪流冲着过活的。
“二舅”们生活的时代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当然生活方式也没有可比性。但是“二舅”们生活缩影中体现出的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磨难,依然选择积极面对,负起责任的精神确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学习的。
很心酸,视频火了以后,一家人痛哭一场;很庆幸,up主明智的选择了将二舅和姥姥接出村落,没有让平常的生活被消费和被娱乐;很清醒,能治愈自己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