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接轨成为时代潮流,于是一些“洋节”漂泊到中国。
本来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因为商家为了促销商品而大力宣传(在节日时人们更愿意购买东西),以便掀起一次次节日购物浪潮,只有中国节不过瘾就拿“洋节”来炒作,加上网络的传播力量和外出旅行的增多等因素,所以许多国内的人才开始过“洋节”。
然而,这纯属个人行为,国家并没有制定相关法规放假过“洋节”,因此从法律层面严格地讲不存在国人过“洋节”的事情,不过是少数人在凑热闹,至于青少年,则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某些国人过“洋节”,正如某些外国人过中国的春节一样,都不必制止,这是国际文化交流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堵不如疏”。
所谓“疏”,就是继续把中国建设得更为强大,同时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增加国民的文化自信,不对“洋节”予以立法认可,那么国人心中的节日情怀还是心系中国节,所有“洋节”只能处于边缘位置,权作个人可选可不选的娱乐放松节目罢了。
因此,全民过“洋节”是不需要的。
(高英2019.12.25下午)
图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