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
倾听如此美好,听起来也很简单,但在实际的沟通中,却是是个难题,因为很多人做不到!
WAY?
我们先来看看,理想的倾听是什么样的:
• 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我看到——你感受/需求——你请求——对吗?(你很伤心,因为你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是吗?)
• 用亲和力的身体语言:眼神、表情、身体、语气,最重要的是内心站位。
我们再来想想,我们的周围充斥的,是什么样的“倾听”:
• 跳过情绪:直接给建议、询问、说教、纠正、讲故事(这让我想到一个曾经的事……)
• 否认情绪:去情绪(高兴点,别这么难过)、比惨(你这不算啥,你知道我曾经…)、同情(哎,你真可怜!)
不知有多少人看到后能立刻对号入座,事实是,这样的无效倾听正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周围。
我是一位测评师,工作中常常研究能力、研究行为,常常评价人、鉴别人。于是“很知道”【应该】和【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还因此得了个职业病,常常不由自主的就拿【应该】和【正确】去衡量人,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
对照了一下无效倾听中跳过情绪和否认情绪的例子,我发现我和家人的沟通中,充满了建议、询问、说教、纠正和讲故事。
虽然一直知道倾听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但却因为没有耐心而一直没有做到有效倾听,一面对情绪,总是第一时间想去解决问题。
甚至有时知道对方只是想发发牢骚,却总是不由自主想给建议。于是,没解决情绪,也就常常没解决问题。
然而,知道了原因,学到了方法,不代表就具备了能力。近几年的年度计划中,每年的年度展望中,我都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改善,要温暖。但每年年度总结时,在众多的勾勾中,这项都是例行的叉叉。
终于,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冲突、后悔、反思之后,改善的意愿越来越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耐心也越来越多了,倾听有了成功的土壤,两次成功的倾听,也让我的真正体会到了倾听的威力。
一次在生活中,用倾听给予温暖
好友最近两年工作不太顺利,经常跟我抱怨,而我做为好朋友,总是义不容辞,听到问题就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但抱怨完全没有因为我的建议变少,问题依旧存在。
一次面对好友的例常抱怨,我保持了布耐心,不急燥,不判断,不讲道理,就是静静的听,偶尔同理一下.....最后,好友主动说“好了,没事了,我也不能总被负面情绪干扰”,十分钟不到,抱怨就结束了,效果好到让我吃惊,要知道,过去加了我的讲道理、给建议,一场抱怨最少也要半小时以上啊。第一次做到成功的倾听,有种被升华的感觉,这个温暖,我自认是给出去了,双方都感觉很好。
另一次在工作中,用倾听换来同频
还有一次是在工作中,一位急性子的伙伴,思维也是活跃的,常常在接到任务之后立刻抛出很多问题,过去的我,没有耐心,看到问题就急于去解决、去回应,急性子碰上急性子,经常是双方都越说越急躁。偶然两次我慢了半拍,伙伴提了好几个问题我都没回应,没想到接下来,对话框里出现的不再是问题,而是方法和思路……被动倾听带来的收获让我意识到,收到任务先反应问题,是这位伙伴思考任务的表现而非抗拒任务的表现。
于时后来的沟通中,我都有意识的放慢速度,给她耐心和时间,她自己会从问题到答案,进而到行动。没想到,同事多年,我们居然这样同频了。
倾听——给予温暖,温温柔柔,简简单单,我竟然学了这么久。
倾听的字面意思重点在倾,而非单纯的听,倾听的基础首先是耐心的听,不带任何偏见的听,其次是用心的感受、体会对方,并能够适当回应确认对方的心情、情绪或感受,这样对方才能够放松戒备,敞开心扉,倾听才能真正的达到效果。
既然体会到了倾听的威力,又有了倾听的方法,接下来就要真的从意识到行动了,从偶尔倾听进步到经常倾听,再进步到同理心。
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