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书,今年也赶一回潮流,记录一下自己2016年读的书。这一年因为怀孕,因而有了很多不用工作的时间,应该多读几本;也是因为怀孕,从孕早期的嗜睡到孕晚期的压迫,再到娃生出来以后的屁滚尿流,于是有了半途而废的书。尽管如此,还是为自己开心吧,毕竟坚持读了一些。
1、《万历十五年》黄仁宇。5分。
这本书应该是我大学的时候收的,某个老师推荐的。很惭愧,直到16年初才拿出来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切入角度和逻辑线索,围绕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的历史事件,一一展开。而这些事情真的都不算惊天动地,却足以折射出日渐没落的大明帝国的种种怪相。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这些万历年间的重要任务一一登场,在这个平常的年份里因一件件小事而写就了最终的结局。后世云“明之亡,实亡于万历”既对又不对,万历的个人操守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重要,但是缺乏合理的制度和法律,纵使是所谓的明主也无法挽救王朝的颓势,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偏学术类的书,并不容易读,当真要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才可以。
2、《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李亚平。2分。
“那些事儿”火了以后,类似的历史通俗读物雨后春笋一般,但大多都是拾人牙慧乏善可陈。“帝国政界往事”系列中宋史最好看,其次是明末清初的两本,这本明朝的最末。堂皇明史,皇帝就十五位,想用一本书就说尽必然不能。于是作者选取了太祖、武宗、世宗、神宗和思宗作为代表,辅以张居正和魏忠贤分别作为明官场乱斗和宦官专权的典型。这几位帝王将相还是很能代表大明帝国的,但是这本书虽然读起来很容易,也就意味着很多观点和说法演义的成分更多,缺少严谨的考据和切实的结论。
3、《龙床---明六帝纪》李洁非。4分。
明六帝,分别是太祖、成祖、武宗、世宗、熹宗和思宗。相较于前一本书,这本书史味要重一些,引用的原始材料都注明出处,作者也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观点太过鲜明,暴虐的朱棣一无是处,严嵩也不再老奸巨猾,还真是挺颠覆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跃然于纸上,缺乏史家的客观,但作者可能也没觉得自己是在写史,更像是在借古喻今,颇有快意恩仇的意味。
4、《风雪定陵》《日暮皇陵》《复活的军团》。岳南。1.5分。
1分给《风雪定陵》,0.5分给《复活的军团》、《日暮皇陵》白饶。
如果说《风雪定陵》还是一半考古纪实,一半明史小故事;那《复活的军团》就是三分之一考古界光怪陆离,三分之一大秦演义,三分之一罗马帝国海湾战争等杂烩。再到《日暮皇陵》就只剩下香艳民国故事了。纪实文学写成这样真心挺让人失望的,书名再轰动也就是猎奇,猎奇啊!
5、《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李之亮。3分。
这是微博上一个网红姐姐的推荐,我本着信任她穿衣风格的前提信任了她的读书水平。然而,我失望了。这本书前半部分写宋朝的著名人物,而且真的都是教科书里很少提及的人物故事。但眼看着能说的越来越少,知名度高的都说的差不多了,内容立刻变成了北宋的官制、礼仪等等,最后竟然是用宋朝人起名字、相扑、茶叶和《水浒传》结尾的。说虎头蛇尾吧,只见蛇尾不见虎头。谈不上不好,只能说不对我的胃口。尤其是作者对王安石的态度,简直可以认为是偏见了。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定要客观,要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考量,但作者对王安石太苛刻了。
6、《扫起落叶好过冬》林达。4分。
如果想去美国旅行,又想在去之前了解一下目的地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文化,那么林达的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深入浅出,介绍了这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这本偏重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法治精神等等,作者笔下美国真的是一个历史虽短但却跨越式实现了民主和法制的国家。但是我们相信,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一定是寒冷的,任何事情如果特别美好我们就有必要怀疑它是否太绝对了。
7、《南明史》顾诚。5分,力荐。
这一年度我读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以前读明清史,一直认为崇祯煤山自尽明亡之后就是多尔衮迎顺治入关进京。读了先生这本心血之作,才知道明朝并没有哗啦啦一下大厦倾覆,清朝也没有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还曾经有过明朝的苟延残喘,抗清的坚贞不屈,投降的奸佞无耻。作者尽量客观,还历史人物以公道,给予了农民起义正义性,批判了明王朝终将覆亡的必然,同时对清廷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逆势而为也进行了批判。仁者见仁吧!
8、《黑洞》李洁非。4分。
每一章的小标题很是简明扼要,韵味很足。但是作者的观点一如既往地语不惊人死不休。拔高了东林党人,也拔高了明末遗民,乱世之中,有骨气者有,但苟且偷生者更多。也许我过于宽宥,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一定是史可法或刘宗周呢?另一位读者的评论很中肯,文人谈史,不专业,好议论,多联想,喜影射。深以为然。
9、《流浪金三角》邓贤。5分。
题材太吸引人了,所以能掩盖作为纪实文学的一些不足。虽然说了半天很多问题并没有说清楚,但是读者都可以理解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必然遇到的局限。能有这样题材的一本书,以记录几十年前成王败寇的结局下几万人颠沛流离的命运,这就足够了。与战争、国家、党派这些字眼相比,人真的太渺小了,个体的情感也无足轻重。活着,没有什么比活着更有意义了。
10、《太平洋战争》山冈庄八。不想打分。
完完全全是一个老鬼子的意淫之作,有限的对战争的反思也是从日本民族主义出发,认为美国主动挑起太平洋战争,军部奋起反抗,天皇至高无上,平民深受其害,日本精神永存……随便一个日本军人都是忠于天皇勇敢无畏的战士。其实我有点搞不明白,这样作者写的这样主题的书在日本卖卖也就算了,为什么还有中国出版社要翻译出版呢?如果其目的不是让读者勿忘国耻,而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场战争那真是价值观严重偏差了。
11、《城记》王军。5分。
十几年前读的时候还只是感慨老北京的消失和一种文化的没落,但在城市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面对几乎不能正常生存的雾霾,我们已经不能去嘲笑永定门城楼是个赝品,也不能触摸着明城墙遗址扼腕叹息了,因为压根看不见……剩下的只有对鸽子在灰瓦间飞翔向碧空的旧日北京的怀念了。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城,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已经不只是丢失了自己的灵魂了。
12、《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万希润主编。3分。
读这本书,更多是一种情结。那年我19岁,大学一年级,资讯还不够发达,信息还没有爆炸,社交网络还没能铺天盖地,因此信息的获取相当有限。尽管曾经经历了几个月的恐慌,但是很多事情我竟然是读了这本书才关注,才知晓的。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并不是医生护士们那一篇篇对自己上战场的回忆,而是少之又少但仍有提及的非典的生,死,恐惧,还有侥幸。这些都能让我泪流满面。
13、《步步惊心》桐华。4分。
坐月子实在是被禁锢,但又不想读费脑子的书。于是拿起我最爱的畅销小说之一,不再像以往一样两个小时读完,而是一字一字认真读了一遍,竟然发现了不少以前忽视的情节。作为一个十岁就想尽一切办法读了琼瑶、岑凯伦的老少女,对这种言情小说,现在叫玛丽苏文学毫无免疫力。再加上穿越到了我最钟爱的清初,已经让我可以忽视一切玛丽苏的成分了。必须要说,电视剧的改编和选角能成功是因为无比忠实于原著。
14、纪录片
这一年看了点纪录片,《大明宫》和《人间世》,两季《急诊室故事》(姑且放在这门类里吧),还有半途而废的《河西走廊》,没看完就去生孩子的《帝陵》,日后有机会一定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