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焦虑症候群
进入21世纪第17个年头,最近听说来自上个世纪末的90后,已经人到中年了?据说92年以前出生的已经开始有了中年危机,差一点被中危的我,还得感谢一下自己的出生年份了。
身边的小伙伴或多或少都开始有所恐慌,有着理想的倒还能安之若素的继续梦的征途,还在迷茫的就真的感觉倍加心悸了,怎么着刚刚毕业没多久这就一下步入中年了呢,说好的正青春呢。
事实上,80后这个称谓持续了10多年,一向代表着是个性的年轻人,新锐的90后还没蹦跶几年怎么的就要40不惑了的既视感呢,是这信息时代变化太快嘛。
这种来自外界的标签式的捆绑,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词,裹挟。
不知道从哪拨人嘴里出来,经过媒体的宣扬就成为好像事实一般的存在了。
你知道裹挟这个词的意思吗,就是被定义、被动,不光是年龄、性别,它给你带上标志,连你的择业选择、成家与否也一并卷入这场捆绑式的洪流。
试想,古人的生活没有时钟为界,不会具体到一分一秒的锱铢必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加没有网络的渠道去收集信息,一个人住在深山老林,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与世隔绝了,或许焦虑的成分会相对少一些。而今呢,我们获取了大量讯息的同时,也一并接收了很多信息垃圾,辣眼睛的画面是你洗眼睛洗不掉的。同时看到了这么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而你却只能远观不能近玩焉,有多少人不甘心,有多少人开始焦虑,人比人气死人的戏码永远都在不断交替上演。
焦虑大概来源于比较,来源于我不能比别人差的一种虚荣心理 。一个人如果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他踩在自己的节拍上,是不会时不时发愁下一步怎么走的,他有了植根于灵魂的方向,发自内心认可的价值观,就可以看起来举重若轻。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大多数人只是披着平凡的外壳,遵循于平庸的轨迹,只打开了接受灌输的按钮,而没有开启自我创造的按键。
如果我说人的本质就是出卖时间、劳动力、脑力去换取货币,再等价交换成各类商品,以维持基本生命和欲望,其实就是以时间换时间,先付出一些再换取一些,把生命变成支离破碎,再偶尔翘翘小腿儿,娱乐娱乐,不定什么时候突然消失掉,一切付之东流,这就是人生,你惊悚么满意么?
是谁这么有能耐设计出这套生活模式的,古时候打猎猎取大自然维持生计,后来以物换物,再制造出钱币交子钞票来交易;现在一个人,从有意识开始,上补习班增加技能,再上学接受教育,为的是在招聘市场好有拿的出台面的条件,以换取一份稳当再高薪的报酬,而后好寻摸对象,然后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家长里短。这么单一的编程,设计它的一定是个不够高明的人,这样的游戏应该是简单模式无疑吧,无趣无波澜无太多意义,可偏偏愿意玩的好像还不少,你看手游APP那些排名靠前的都是设置重复到令人发指的小游戏!看一看街上的人,人人都活的像个苦力,何尝不知道现实是什么,贫富两个字把人们压的太重了,道义、精神、人格、文化(不是学历而是人文修养)只是附属品奢侈品,可有可无,确实压的人透不过气来。
·就业与择业
360行,行行出状元,这样想来,感觉可以做的工作种类还真不少。打开招聘网,拉几页,你就会质疑先前那句话了,几乎都是销售、服务业或是文员,干的工作种类都是你可以想象到的,拉客户攒人脉厚脸皮拼业绩,为了商业数值,为了数据为了售货去做一切不违法可以做的事,或是做些辛苦活,出卖劳动力来换取人民币,有些看似需要脑力工作的例如文案、策划、新媒体编辑等,听上去高大上,实际呢,一切以客户至上一切以上司意见为准,其实以客户至上也没什么错,出了银子雇你的时间来做事,但是可怕的是你作为一份需要创造性和生产力的工作从事者,不能够发挥你的想法而要去接受一些很三俗很low的所谓市场化需求,譬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也就是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党等),虽然同样是文字工作者,但是同需是有感而发的作家相比,所产出的东西和复制粘贴出来的鸡肋没什么两样。
就如公众号,很多人去做,但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粉丝数为了阅读量为了成为爆款文,为了那些数据,每天码些能黏住用户的字而去堆砌些废话? 这样的工作性质,真的不仅是出卖自己的时间还是在贩卖自己的灵魂,可怕的不是不会写文章的人,是那些有些小技巧故意炫技去颠倒了写文章本质的人。
过去从事文字工作一定要有文学素养,不说是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起码也要有一颗文艺且质朴的心,而今呢,跟报个会计训练班似的,每天写几百字,学点套路模式就敢写敢卖了。
或许为了经济、商业数值而工作就是那么的没有人情味,尽管人文情怀才是作为人该大篇幅拥有的东西,但占据了人类每天八小时以上的工作,却要和这丝毫不沾边,那么人间的幸福指数又会有几高。
几乎写职场的文章都带着一种脚踩高跟鞋嗒嗒嗒的压抑气质,仿佛不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职场人,把人们的日常工作制定的如同行军打仗,不要可笑了,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就是为了日后的人可以不必再感受压迫,可以自由的生活,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又要本末倒置的去施行呢。
·上下级这点事儿
有时候上司交代事情,说的不清不楚的,还希望员工是哆啦A梦,问他要什么都能给到,关键您要反思,不是别人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是您的表达能力是否太欠佳,你光希望自己用很少的话来得到想要的最大化,你说下属就是要能上司一说什么就知道、凡事考虑在领导前边,不然要你们干嘛,那么我想说的是,您总想图自己懒省事儿因此而给别人找麻烦,这种态度特别不利于整体大局运行,你是想为大家好还是图自己清闲?管理人,不是要让大家都忙的晕头转向,而您喝喝小茶悠哉悠哉。虽然名义上分了上下级,但大家来这里是为了办好事情做好工作的,不是为了替某个人排忧解难的,创办公司单位不也是为了去做好事情,而不是单单为某个人服务的吗,封建时代早已过去,怎么封建残余思想还这么根深蒂固的在您老脑袋里躺着呢?如果就是为了服务上级,相信这地方也开办不长不会有什么未来。
·梦想的葬礼你想参加吗?
之前读过一篇讲人人都是发条怪的文章,文章是说每个人都好像被发条怪上了发条一样,忙忙碌碌的一辈子跳不出去一个圆圈来,渐渐的从小孩子的纯真有想象力变成了机器人一样的存在,周而复始周而复始,真的挺可悲。
有人分的很清楚,把理想梦想这类词当做白日梦,把工作当做谋生或是通往上层社会的工具。
有人认为职业装、严肃、按部就班才是工作,不可否认有许多年轻人依然会把考研、考公务员当做自己的最大目标,但也有很多人会去自主研发一些新生事物并组建工作室,做一种新时代的自由职业,亦或是另辟蹊径开荒打造生态屋或是做个手艺人。
90后更多从事与互联网有关的职业,即使不是IT方面,也是一定要和电脑打交道,但是不能因此而催生出更多办公室亚健康人群啊。多元化是当今的一个趋势,工作类别的多元化也早已不是什么天方夜谭,旅游酒店住宿的试睡师,各种平台主播这些都是新兴的工作方式,或许他们不需要加入上班一族,也能出产属于自己的价值。
其实更多的90后也已经不是只追求于铁饭碗的稳定工作了,他们会去想这份工作存在的意义,自己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否将兴趣与特长一同展现呢...
你怎样解读工作在于你的世界观价值体系是怎样的,你向往稳定简单一点,就去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你喜欢有创造力发散性思维可以让你觉得自由且有成就感的话,就去做些尝试突破。
我觉得在大多数人看来上班是种惯性,虽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工作,但却知道总要工作,因为会觉得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行为模式,是要以此来存活下去的最直接途径,不工作会受到很多鄙视,以及不工作能顺利活下去吗?然而,其实工作在不同人眼里也有不同意义吧,多数人认为就是为了赚钱为了生计去做一些出卖时间脑力劳动力的活计,只有足够有能力又幸运的少数人才能达到所谓实现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这就是他的工作。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份,自己就算早上六点起来也会兴致勃勃想要去着手做事的工作,而不是哈欠连天困顿于某个格子间消耗光阴。而我,还没有找到,每天醒来希望能够去寻找到那份“理想”的工作。
这首《海阔天空》激励了很多人,希望在楼宇间不得喘息的都市人,也可以停下来想一想,你的工作是否发挥了你最大的特长,是否真的可以体现你的个人价值,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所长,即使是相对的,每份工作的确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未来人工智能会逐渐代替这些机械重复性操作的工种,希望那时你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背弃了理想 谁人都可以,
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
年龄段:18—24岁